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記者 張爽)閩南師範大學台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兼職研究員吳鳳嬌日前在南澳論壇上發表觀點稱,“新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四年蔡英文當局的經濟施政主軸,蔡當局制定了五大創新產業推動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在島內經濟低迷、投資環境惡化的氛圍下難以有效推進、效果有限。
吳鳳嬌表示,“新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四年蔡英文當局的經濟施政主軸,具體政策設計包括對內“產業轉型”與對外“經貿多元”兩個層面。在內部產業轉型上,蔡當局因應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產業新一輪變革需求,制定了智慧機械、亞洲矽穀、生技醫藥、綠能科技及軍工產業等五大創新產業推動計劃,以“連接未來、連接全球、連接在地”為產業發展策略,希望通過政府設立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帶動民間投資,打造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聚落。
吳鳳嬌認為,以上五大創新產業計劃在島內經濟低迷、投資環境惡化的氛圍下難以有效推進、效果有限。同時,蔡當局在進行政策闡述和輔導時,以大陸本土產業為假想敵,在具體方案設計中未有一處提到“兩岸產業對接合作”,將大陸企業排除在合作對象之外。這只能使台灣當前困難重重的產業轉型之路增添新障礙。
吳鳳嬌認為,在對外經貿戰略上,蔡英文則以謀求加入TPP、“新南向政策”等為基點致力構建多元化對外經貿體系,借此繞開大陸發展區域經濟合作。但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已於11月21日正式宣布美國不會加入TPP,這表示蔡當局企圖借TPP重回美日經濟體系的長期努力淪為烏有。而台塑越鋼事件中蔡當局的無作為也充分顯示了“新南向政策”的空洞虛化,嚴重打擊了本就脆弱的台商信心。
吳鳳嬌認為,自5月20日蔡英文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打著“維持現狀”的幌子大肆推行“台獨”路線。“新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其重要一環,其核心實質是謀求經濟上的“去中國化”,意圖通過發展與美日緊密合作對接的產業、市場,切割島內經濟與大陸經濟的連接,阻滯兩岸經貿合作深入發展。過去八年的實踐證明,兩岸經貿合作是全球化下兩岸要素互補、互蒙其利的結果。當前,大陸總體經濟形勢向好,“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戰略蘊含著巨大的機遇,為兩岸經貿合作創造了新契機。蔡當局推行的“新經濟發展模式”,罔顧兩岸經貿合作大勢所趨的客觀經濟規律,漠視兩岸經貿合作發展的新契機,只會加劇台灣自身經濟困境,使台灣參與區域性經濟整合的道路越走越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