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一則地產商促銷新開樓盤的電視廣告片段中,打出了“其他多項優惠,請參閱各大報章”的字幕。(互聯網視頻截圖) |
看如今:衝擊不僅來自互聯網
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一則地產商促銷新開樓盤的電視廣告片段中,打出了“其他多項優惠,請參閱各大報章”的字幕。這一細節在今天看來似乎頗有些好笑,但卻恰恰成為紙媒輝煌時期的一個縮影。而如今的電視廣告即使有類似意圖,亦多是附上一個網址供人瀏覽。
有著類似看法的朱婆婆,將紙媒銷售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歸結于互聯網的興起。“譬如年青人或者年紀大但是會用互聯網的人,你問他買不買報紙,他會說‘不用了,我上個網就看到了,看什麼新聞都行’。”
儘管一些報紙的馬經依然有一定吸引力,但即使以賽馬投注為例,如今從瀏覽過往戰績、馬匹資料,到賽事時間、實際下注,通過互聯網操作都可輕鬆完成。“只是那些上了年紀的、習慣要買份報紙來看的馬迷,才有可能光顧報紙檔。”朱婆婆說。
岑太則認為,免費報紙的出現成為紙媒生意下降的轉折點,她形容影響是“好深遠、好明顯”的。“哪裡夠那些免費報紙賣啊?好老實講一句,有的人不管他是穿西裝也好,不穿西裝也好,免費報紙對他們來講是首選。現在能夠還拿起一份收費報紙來看的人,真的是中老年一輩的人。”
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紙是來自瑞典的《都市日報》,於2002年4月以中文版的形式引入香港。該報英文名為“Metro”,顧名思義是旨在地鐵派發和閱讀的報紙。隨後,《頭條日報》、《am730》、《晴報》、《英文虎報》等陸續加入戰場。而當一些新創刊的免費報紙問世時,甚至會迫使一些收費報紙以“減價1元”的策略“迎戰”。
在廣告市場收入方面,實際上香港的傳統紙媒近年來一直維持總體增長的態勢,只是其中收費報紙和免費報紙之間,早已呈現“此消彼長”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