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報紙不僅在街頭派發,一些住宅樓內更設有報架,方便居民取閱。(中評社 莊恭誠攝) |
在位於巴士站和地鐵站之間的一個鋪位開報檔的韋太,儘管坐擁巨大人流量的優勢,卻同樣也感受到了免費報紙的衝擊。“雖然在巴士站、地鐵站旁邊,但是不關事了,現在完全是不同的了。為什麼情況這麼緊張?因為街頭又有派(免費報紙)、街尾又有派,衝擊是很大的。我們就勝在做得到早上人們返工那一輪的生意,就搵到啖食(粵語,意為找到一口飯吃)。”
她還有更進一步的看法。“做這一行(新聞)的,有很多想講的東西又不夠膽講,看了等於沒看。”韋太認為,報紙不敢言,讀者自然不喜歡看。
至於免費報紙的崛起,朱婆婆則認為未必如想象中簡單。“免費報紙是被那些阿婆拿來當廢紙賣的!”儘管她那“除此之外沒有人會拿免費報紙”的觀點不免偏頗,然而“免費報當廢紙賣”的個案並非子虛烏有。就在中評社採寫本報道期間的8月14日,一位任職免費報紙派報員的45歲黃姓男子,被懷疑在紅磡偷走800份免費報紙後,再到一廢紙回收商處變賣,香港警方最終以涉嫌企圖盜竊拘捕該男子。
便利店的營銷特點則成為另一影響因素。朱婆婆的看法是——有的人喜歡走去便利店買報紙,用八達通一拍就能買份報紙走了。韋太則指出,自己和一些便利店一樣都附贈紙巾,不過便利店還有“高招”。
“便利店還送印花,儲印花能換禮品。那小孩就會讓父母去便利店買報紙,因為有時可以送個公仔(粵語,意為玩具娃娃)。那客人肯定先買夠了印花給小孩,再回頭來光顧我們。”而韋太認為,最便捷的方式還是光顧報紙檔,因為給了錢一拿就能走,不像便利店要慢慢排隊、等通過收銀機。
客源主要來自相熟街坊的岑太,則表示並未感受到太多來自便利店的影響。恰好談到這一話題時,一位街坊到岑太的士多店買可樂和紙巾。岑太趁機調侃:“沒理由6.5元(報檔對可樂的定價)不買,走去買8.9元(便利店對可樂的定價);沒理由2元(報檔對紙巾的定價)不買,走去買3元(便利店對紙巾的定價)。”來光顧的街坊也附和:“這不就叫作叻(粵語,意為聰明、精明)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