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古智庫研究員楊曉晨(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束沐)盤古智庫8月7日下午舉辦2016夏季宏觀經濟專題報告發布會,盤古智庫研究員楊曉晨做了題為“教育公平本迷思 漸進改革求共識”的專題報告。報告中,楊曉晨認為,高考公平問題的本質是稀缺資源分配的問題,而只是體現程序性正義的選拔過程總會讓部分群體產生不公平感。他表示,從基礎教育開始,教育地產化問題惡化了地區間教育資源的失衡,進而加劇了省內、省際的分配不均。
楊曉晨首先提出,在整個教育行業當中,可能會有一些大家比較公認但是模棱兩可的觀點:一方面,大家都認為北京的學生在高考上面是全國最占優勢的;另一方面,大家可能會覺得,在西部地區的那些學生,可能在東部地區學生相比,在上名校上有明顯的差距。“這個觀點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它確實符合我們微觀的觀察,但是從整個數據的角度來講,到底是不是真正正確的?”楊曉晨表示,他的這篇報告便基於這一問題意識展開。
地方教育投入越大 高考名校錄取率越高
不同省份之間的高考公平通過什麼模式體現的?他選擇了“2014年各省一本的錄取率”和“2015年各省985高校的錄取率”作為兩個觀察指標。他發現,其實西部省份考生上一本的高校與985的學校的概率並不比東部省份低,這和我們平常所謂的常識是背道而馳。
“另外一個問題,北京的學生是不是最占便宜的呢?”他發現,985的高校錄取率排行第一名、第二名是天津和上海,北京在第三。北京、天津、上海與其它省份重點高校的錄取率還是比中西部省份要高很多。中西部省份最高是20%左右,最低的四川就是5%、6%左右。“這個局面由什麼造成的?”楊曉晨表示,從教育投入的角度來講,從1998到2013年。這麼多年,地方教育經費的增長比中央教育經費的增長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他認為,以地方投入為核心的教育格局才是我們目前教育體系的根本格局,而中央撥款對各省的調節作用相對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