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這樣的格局裡面,就會出現各地方投入經費會有明顯的差異,為此他列出了2014年各省(學)生均公共財政教育實驗費的排名:排名第一個是北京,依次是上海、天津,西藏、江蘇、浙江、海南、新疆。他進一步分析發現,高考升學率的排名實際上是跟每個省對自己高中生的教育經費投入是高度相關。“這樣的話,就引起我們一個思考,就是當前高考實現省際公平的主要邏輯,從剛才那張表可以把公平的邏輯概括為四個字,叫多投多得”,他認為,地方省份對於教育經費投入越多,相對來說高考錄取的概率、上重點學校的概率會越高。
為何造成上述相關關係?楊曉晨指出,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各地教育經費投入多少,基本和學生的基礎教育的素質有關。“大家可以聯想一下,比如我在小學,可能上了更多的英語班、奧數等等,他在上大學的時候,他能接觸到一些基礎的教育會更開闊一些”,所以他認為,每一個高校對學生個體選擇的背後,都形成一個總體的結果,也就是“多投多得”的結果。“這種結果也體現了一種形式的教育公平,就是你投得越多拿到的名額越多”,楊曉晨說。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買得起學區房才上的了好學校
“省內的教育公平其實比省際的更重要,但通常來說容易被大家忽略”,楊曉晨以北京為例指出,2016年北京高考 650分以上的學生,海淀占了51%,西城占了37%,文科海淀占了42%,西城占了34%。他發現,文科和理科海淀和西城拿到高考650分以上的比例幾乎占了80%,其它區占了不到20%。但是海淀和西城參加2016年高考的學生加起來是占北京全市考生30%左右,“30%的學生拿走80%的650以上的考分,大家如果將來買學區房知道去哪兒買了”,他說。
楊曉晨表示,每個區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實際上形成了區域的一貫性。假設現在在北京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屬於優生優育,大家智力水平差不多,為什麼到最後高考的成績存在這樣大的差異?他認為,這就是學校和老師的分配問題。
“這是非常不均勻的狀況,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教育產業是北京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大家都認為北京教育是非常好的格局情況下,還出現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在我看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楊曉晨指出,北京既然出現這種情況,那其它地方更不用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