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的是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具有創新動力、又把握好平衡進而形成良性秩序,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這是事關能否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任務。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黨召開了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展的歷史性成就、顯著優勢進行了系統的經驗總結,對“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一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回答。從這個意義上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立足新時代、以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應對“大變局”的綱領性文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發出的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的莊嚴宣示。
凸顯三個關鍵性問題
《決定》提煉概括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實質上講的就是“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目的在於“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能夠體現出這些制度優勢、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關鍵在於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就凸顯了影響乃至決定中國能否把握未來發展、能否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三個關鍵性問題,即“黨中央權威”“制度優勢”“治理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方位。鄧小平同志講過,發展起來以後遇到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當前,我們所遇到的一系列矛盾難題、障礙阻力、風險挑戰,相比過去更多、更大、更複雜、更嚴峻、更具有挑戰性。比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六穩”任務艱巨;經濟社會體系結構中一些比例關係不合理、可持續性不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可以說,我們不僅是在“滾石上山”,而且也是在“過坎闖關”。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我們就必須擁有強有力的“黨中央權威”、獨特的“制度優勢”、優越的“治理效能”,就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實踐一再證明,“黨中央權威”“制度優勢”“治理效能”,是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法寶。《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贏得了中國革命勝利,並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系統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展的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決定》提煉概括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其中居於首位的,就是體現黨中央權威的“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條非常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把“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置於首位,其深意就在於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完善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從而使“13個顯著優勢”所體現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