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青年記者向戚嘉林主席提問(中評社圖片) |
2000年到2008年則又是一個轉折。陳水扁執政八年之後,馬英九於2008年執政,實現了台灣社會的第二次政黨輪替。吳榮元認為,2008年的這一次政黨再輪替於台灣而言是一種很深刻的體會。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1996年李登輝執政開始,一直在台灣推行了將近15年到20年的“去中國化”,造成整個台灣社會一種結構性、族群性對抗的撕裂傷害。台灣在大陸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因為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和陳水扁的“積極管理”,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被阻擋,讓台灣喪失了90年代本該和大陸結合發展的機遇。2008年馬英九剛就任的時候,就急著將台灣經濟和大陸經濟再整合。過去十幾年,台灣不要大陸市場,韓國要,韓國從亞洲金融風暴淪落為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負債國,經過15年的時間就超過台灣。馬英九深知,不馬上恢復兩岸關係為台灣經濟找出路,台灣會越來越沉淪。憶起當時情景,吳榮元坦陳,“當時我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兩岸關係的大轉折,馬英九當時5月20日就任,7月就恢復兩岸協商,馬上簽訂幾個協議,隔年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就簽訂,這給台灣帶來了經濟生機,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動力。”
兩次政黨輪替,一次是台灣社會民主化的里程碑,一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巨大動力。這不僅令吳榮元印象深刻,也為戚嘉林創辦《祖國文摘》雜誌(《祖國文摘》雜誌現在己更名為《祖國》雜誌)奠定了社會基礎。
2010年,戚嘉林創辦了《祖國文摘》雜誌。時隔近九年,再談及其創辦雜誌的初衷,戚嘉林說,之所以將雜誌命名為“祖國”,是因為我認為兩岸融合統一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恢復台灣同胞的“祖國認同”。試問如果中國是祖國,天下哪有地方政府向祖國要求所謂“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如果中國是祖國,則天下那有買武器槍口對準祖國母親的呢?如果中國是祖國母親,天下那有向母親要求“對等與尊嚴”? 在祖國的呵護下,何來所謂的台灣遭歧視及弱勢者生存權利的問題?此外,當台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時,其衍生意涵,就是李、扁執政教化台灣要與中國“對等”“有尊嚴”的等等論述,均不攻自破。所以,“祖國認同”具有奪取統獨道德制高點的重要意義。而也正因為此,他才要提出“台胞認同祖國化”的想法。
但是他坦陳,今天“祖國意識”在台灣消失了。1945年台灣光復後,國府在台灣仍使用“祖國”二字。但是國府敗遷台灣後,政治氛圍改變,國府的“中華民國”居然視“祖國”二字是政治禁忌,故“祖國”二字在台灣已經悄然消失整整60年。及後李、扁執政,呂秀蓮甚至多次要揚言,要台灣人以台灣為“祖國”。
如何突破此一“祖國意識”不利情勢?戚嘉林認為,首先要解構“分離認同法制化”,也就是去除“中華民國”法律”對台灣同胞認同中國所產生的心理威懾障礙。因為“中華民國”法律”的存在及其有效運作,獨派可藉政治力量曲解“中華民國”法律”而泡製政治迫害;至於傳承日據時期台灣先賢的“祖國認同”情懷,其意蘊涵等同對中國國族的認同,但那是認同的歷史感性範疇,避開“中華民國”法律的迫害。為此,戚嘉林突破重重障礙,在台出版《祖國文摘》雜誌,並在“誠品”(24小時書店)、“金石堂”等全島連鎖主流書店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