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回歸25年來,澳門社會各方面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請簡要談談經濟、教育等領域的表現。
劉景松:回歸以來,特別是2002年之後,在旅遊博彩業的強勁帶動下,澳門經濟迅速擴展,政府庫房日趨豐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帶來國際經濟地位顯著提升。這一切均得益於“回歸祖國”的利好因素以及“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回歸後第一個十年(1999—2009)澳門經濟發展勢頭喜人。2008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達到1718.7億澳門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1.31萬澳門元,居亞洲第二。與1999年相比,10年間澳門GDP和人均GDP年均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6.35%和18.31%,位列世界前茅。
在經歷持續十多年(2000—2013)的高速增長之後,澳門經濟在2014年下半年出現轉折,以博彩業為主導產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進入調整期。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為澳門第二個十年(2009—2019)的重要命題和發展共識。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區政府致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尤其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進旅遊產業、會展文創、中醫藥產業、特色金融等新產業的建設,並取得一定效果,非博彩產業收入呈逐年增加之勢。2017年,澳門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高達約51萬元人民幣,人均收入約為44萬元人民幣,財政儲備超過5000億澳門元,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較好的抗風性,同時為適度多元提供保障。至2023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3794.8億澳門元,自1999年以來年均增長4.9%;人均GDP為55.9萬澳門元,年均增長2.9%。往昔不被國際社會重視的微型經濟體澳門,得益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經濟舞台大放異彩。
教育方面看,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目標以及學校管理,取得明顯成效。2004年,政府對非高等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涵蓋從幼稚教育到高中教育整個基礎教育系統。自2007/2008學年起,免費教育拓展至整個正規教育的15個年級。在全面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免費教育向優質化發展。非高等教育的完成率與升級率顯著提高,留級率、輟學率、離校率明顯降低。
至2022/2023學年,登記註冊的非高等教育學生人數達86,1844人。政府強調教育要“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將培養學生“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和“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列入教育的總目標,積極構建教育制度,重點開展多項提升教育品質的工作。成立學界升旗隊,設立家國情懷館、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豐富學生對國家、澳門歷史的多元學習體驗。同時擬定《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賦予頂層設計和指導性的意義。規劃關注未來教育事業“端正求真,務實創新”的願景,以“培養新時代公民”“優化教育生態”“提升學生競爭力”為總目標,提出四個重點發展方向,包括“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發展學生軟實力”“提升幸福感”“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以及幼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目標。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頒發和修訂《澳門教育制度》《澳門高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規,並於2000年發佈《澳門高等教育新紀元策略性發展諮詢研究報告》,以新的法規和政策形式不斷賦能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壯大。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實施課程改革、加大經費投入、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治校效能、協調學科關係以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措施,極大優化了辦學機制,較好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品質,有力推動了澳門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高等院校的發展、開設課程數目的增加、註冊學生數的大幅增長。高校數量從1999年回歸前7所增加到現時10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9 /2000 學年的19. 7%上升到2017 /2018 學年的80. 7%,實現了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發展。
回歸之後,研究生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1999年,澳門衹有澳門大學一所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註冊人數18人,澳門大學、公開大學等院校招收碩士研究生,註冊人數2420人。至2022/2023學年,登記註冊的碩士生人數為12,658人、博士生人數為5,475人,呈現 “井噴”式增長態勢。 2018年,澳門《高等教育制度》法律及《高等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基金》《高等教育素質評鑒制度》《高等教育規章》《高等教育學分制度》五部配套行政法規正式生效,為促進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回歸25年來,澳門高校在科研方面進步非常突出。在國家科技部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下,自2010 年以來已設立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對澳門的科研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也為提升澳門整體科技水平,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提供有力支援。並與內地高校合作辦學,設立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示範基地等,開展與內地的產學研合作,拓寬了澳門教育事業的發展空間。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澳門大學更是歷史性地達到了全球前180位,表現相當搶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