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4日電(記者 李仲維)台灣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龐建國在海基會出版的最新一期《交流》雜誌撰文指出,博鰲論壇已成為台灣可以同時經營兩岸關係和國際空間的平台。
龐建國指出,目前海峽兩岸除了由官方授權的海基會和海協會,建立起正式的交流協商管道之外,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也分別透過政黨交流的形式,建立了非官方性質的往來管道。另外,各種民間組織的往來更是不可勝數。
不過龐建國也表示,除了海基與海協兩會負責人的會談外,其餘場合的交流往來,在國際能見度上,就不容易達到博鰲論壇的吸睛效果。
龐建國指出,儘管兩岸關係不斷改善,一旦碰觸到國際活動空間的議題,雙方還是不免互有堅持。在可見的未來,北京當局還不會同意“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組織中並存。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模式(以“中華台北”之類的名義成為非正式會員),已是短期內的極限。
龐建國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對台灣方面來說,博鰲論壇其實擁有一定程度的揮灑利基。因為:第一,博鰲論壇是一個國際組織;第二,這個國際組織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在國際舞台上日顯重要;第三,台灣在這個國際組織中擁有正式會員身份;第四,台灣在這個組織中,得到中國大陸一定程度的禮遇。
龐建國認為,這些因素使得博鰲論壇成為台灣可以同時經營兩岸關係和國際空間的平台。至於,海峽兩岸是否要在這個平台上加碼,讓它在兩岸關係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上更具份量,就要看海峽兩岸領導人的意向和智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