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是深化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30 00:18:35  


余克禮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發言
  中評社/題: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是深化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余克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兩岸關係要可長可久和平、穩定、健康地不斷向前發展,就必須面對、正視複雜和敏感的政治問題。

  ‧所謂鞏固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就是應體現在兩岸關係越深入發展,兩岸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的態度上應當更為清晰。

  ‧今天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決策主要有兩大顧忌:一是美日因素最主要是美國因素,二是島內統獨紛爭因素,而最主要是籠罩在全台灣上空濃密的“台獨”分裂意識氛圍。

  ‧兩岸關係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一直停留在“易”和“經”的階段上。因為,當這些問題解決到一定的程度,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再往下深入時,必然要碰觸到政治瓶頸,更何況在發展兩岸關係的過程中,“易”、“難”、“經”、“政”本身就是相互交叉、錯綜複雜地糾纏在一起的,是很難區隔得清楚的。

  ‧可從容易做得到的建立應對兩岸突發事件,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的各種機制做起。

  今年以來,隨著兩岸經濟關係和各項交流交往快速深入發展,碰觸與研究兩岸政治敏感問題、探討與思考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開始成為兩岸特別是學術只、輿論只關注與議論的熱門話題。

  兩岸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能回避兩岸複雜和敏感的政治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兩岸問題”或稱“台灣問題”,說到底其本質是政治問題。眾所周知,台灣問題的產生和延續是國共內戰和外國主要是美國勢力政治介入的結果。六十年來,海峽兩岸由軍事交戰、軍事對峙演變到今天仍未能結束政治、軍事等對立狀態,也完全是肇因於政治因素。去年五月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發生了積極變化,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包括雙方經過溝通、磋商,妥善解決了台灣體育代表團出席北京奧運會的稱謂、連戰榮譽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台灣方面參加今年世只衛生大會等政治敏感問題;海協海基兩會恢復並持續進行協商,並先後簽署了有關兩岸經濟、民生、社會等9項協議,達成了大陸資本赴台投資的原則共識,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使兩岸關係在經歷了多年的波折後,終於邁入了和平發展軌道。兩岸這些成果的取得和所發生的巨變,都是因為今天的兩岸執政黨有了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歸根結底,還是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

  回首六十年來兩岸關係所發生的任何變化,無論是出現緊張甚至是危機,還是有所緩和、有所改善或有所突破與進展,無論是處理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問題,還是經濟、文化與事務性方面的問題,無一不是由政治所決定的。連戰榮譽主席在今年8月,接受《旺報》專訪時曾深刻指出,“兩岸的政治議題是避免不掉的,所以2005年破冰之旅,達成的五點共同願景,前三點都是政治問題,因為這才是問題核心”。因此,兩岸關係要可長可久和平、穩定、健康地不斷向前發展,就必須面對、正視複雜和敏感的政治問題。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岸應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審時度勢,在不斷推進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協商的同時,乘勢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早日實現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

  今年以來,大陸方面多次表示,兩岸在繼續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地推進兩岸關係的基本思路的同時,要未雨綢繆,以遠大的目光、務實的態度,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把握和對待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固有分歧和矛盾,並為最終破解這些難題開闢道路,創造條件。還強調,如果兩岸之間這些難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將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瓶頸,甚至影響到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因此,我們不能刻意地去回避它,或有意地去拖延它。這些主張體現了抓住兩岸關係發展難得歷史機遇的敏銳性,把握了爭取突破兩岸政治僵局,適時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努力方向,是積極、務實的,也是符合兩岸民田眾深切期待的,應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鞏固和深化雙方政治互信是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

  六十年來、特別是近十五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證明,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是發展兩岸關係最基本的前提,一個中國原則是建立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石。海峽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與立場上原本並無分歧,這是歷史事實,就連搞急進“台獨”的陳水扁也曾承認這一點。他在2002年元旦講話中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並不是問題”(1)。回顧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也會很清晰地看到: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無論是兩岸的人民還是執政當局、執政黨,對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的立場與態度是完全一致的,並無任何歧異。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政府也是這樣認為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首次訪華,美國政府在《中美上海公報》中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2)。

  稍微熟知兩岸關係歷史的人都應知道,“一個中國原則”這個概念,是海峽兩岸在共同反對外國勢力主要是美日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製造“-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鬥爭中,為了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不約而同地提出來的,並且長期一起共同堅持。從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主政期間都曾多次宣稱,“大陸、台灣皆中國領土,不容割裂”(3)、“我們的原則是,今天只有一個中國”(4)、“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必將統一”(5)。蔣經國還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必須申明,所謂‘兩個中國’、‘互不侵犯’的說法,只是一些對中國問題缺乏認識的國際人士一廂情願的想法”(6)。由此可以看出,要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自己。相反正是因為兩岸中國人聯手反對,才使得某些外國勢力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未能得逞。還應特別指出的是,台灣方面在兩蔣執政時期,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反對美國包括在聯合國內策劃搞“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立場都未曾有過動搖。

  台灣方面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開始出現問題,大致上始於1993年前後,而對一個中國原則公開進行挑釁的主要有三股勢力:

  一是某些國際反華勢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際勢力,在成功地摧毀了蘇聯東歐共產黨政權後,把目標瞄準了中國。他們的胃口不僅是想要顛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還妄圖要分裂中國。為達到後一目標,他們中有人出來攻擊中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捍衛自己領土主權完整的“主權觀”過時了,要你接受他的只要求別人不要看重主權的所謂“新主權觀”;也有人出來說中國太大,叫囂要把中國分割成7個或12個國家;還有人又重彈“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老調,直到今天這種餘音未絕;而更直接的做法是明暗以各種方式與手段支持台灣島內外“台獨”分裂勢力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當然,他們的這些做法並不是偶然的,只要你聯想到當年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在台灣無法立足,何以可以選擇日本、美國作為搞“台獨”分裂活動的大本營就不難理解了。

  二是以李登輝為首的分裂勢力。李登輝其人在他下台後已向眾人還了自己本來面目。但在這還是有必要回憶一下,在他權力地位尚未完全鞏固時所講過的話。他曾多次在重要場合宣稱,“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將統一,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統一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統一的努力”(7)。然而,1993年他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羽翼漸豐之後,在某些外國勢力的支持下,開始一步一步地背離一個中國原則,並最終走上了“兩國論”的不歸路,給兩岸關係造成極度緊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