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在政治十字路口徘徊,何去何從,恐需經一番痛苦抉擇。 |
中評社╱題: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艱難重構與路徑選擇 作者:彭丹宇(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兩岸關係歷經四年多的積極發展,總體面貌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兩岸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廣泛交流正在對島內的政治生態和民眾認知產生越來越多的影響。蔡英文的敗選表明,兩岸的和平發展符合民眾的共同期待和普遍共識,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深化,大陸因素將日益成為民進黨不得不直接面對並妥善處理的重要問題,兩岸議題也已成為未來台灣重大選舉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敗選之後的檢討聲浪,折射出綠營對民進黨現行兩岸論述的隱憂和對民共交流的期許,民進黨中的有識之士已深刻認識到,大趨勢的發展與民進黨既有基本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民進黨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唯有體認大環境並與時俱進,才可能最終走出困局。
民進黨的兩難政治抉擇
黨主席選舉的結束,使得民進黨各派系政治力量的激烈較量暫時告一段落,主要政治力量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整合期,這也使得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走勢和兩岸政策調整再次倍受矚目。正是由於民進黨兩岸路線和政策的重構動向密切關聯著其未來是否能夠順利重返執政舞台,新一屆民進黨領導者兩岸關係的任何訴求和選擇都必將影響著民進黨內和島內的政治生態,也將影響著民進黨再次走向執政的現實期待。
雖然邁向執政的兩岸政策轉型,是一個令民進黨痛苦的兩難政治抉擇,但在潮流與民意面前,能否走出內外交加的困境,關鍵還在於民進黨自身。如果民進黨選擇重新回到基本教義派的懷抱,即便暫時能夠穩住一些基本盤的支持,但卻無法走出被基本教義“綁架”的宿命,這樣的未來是一目了然的。毫無疑問,“台獨”立場是阻礙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關鍵癥結所在,沒有對“台獨”意識形態的解構就不會有實質意義上兩岸路線的方向調整和兩岸政策的重新建構。未來,如果民進黨能夠勇於承認“台獨”既無可能、也非選項,能夠一改對中國大陸的敵視態度、政策與立場,在兩岸共識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起一套能夠被認同的兩岸論述,或許能夠為自己找到一條更廣闊的道路。
在兩岸交流中,一直以來,大陸的底線都是明確的,這一底線也是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可能性的。民進黨不應對大陸的讓步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打開民共交流大門的鑰匙其實更多地掌握在民進黨自己的手中。從敗選檢討報告中蔡英文認為“只有加強處理中國問題的能量與能力,才會得到社會對民進黨的信賴”,再到蔡拋出“處理中國問題不是坐在家裏想要怎麼處理,要處理中國問題必須要瞭解中國,要瞭解中國必須要在互動中去瞭解”①的主張;從民進黨敗選後想要恢復中國大陸事務部,加強與中國大陸智庫的互訪,甚至建立互動機制等一系列設想,到陳菊接任民進黨代理黨主席後釋放出要成立黨務改革小組②的訊息,以及陳菊希望新任黨主席能夠處理好兩岸關係的期許,都反映出民進黨內兩岸政策調整的呼聲和存在的兩岸路線之爭。
民進黨新主席還未找到可行的兩岸論述
毫無疑問,凝聚綠色兩岸共識的重大責任已經落在新任黨魁身上,儘管現階段還無法獲知最後的結論,但從蘇貞昌勝選後的一些相關發言中可知,民進黨現階段還沒有找到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兩岸論述,未來有沒有可能出現新的氣象仍然讓人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新任黨主席蘇貞昌的相關講話中,外界不僅無法解讀出民進黨未來兩岸之路的積極和明朗,甚至讓預期更多地走向了悲觀。儘管蘇貞昌一度曾經說:“世界在變,大陸在變,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要積極、自信地與大陸交往互動,讓大陸完整地瞭解台灣;民進黨更要瞭解大陸,我們要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榮。③”但勝選後蘇貞昌卻認為,對於民進黨未來的兩岸政策,他當主席只是表達建立討論平台的態度,不是自己下定論,民進黨也沒有必要因為“總統”敗選而非得改變原有的立場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