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對台“契作”深受南部民眾歡迎,需思考如何深入、持續運作。 |
中評社╱題:從理性與感性角度分析大陸對南台灣的契作模式 作者:黃清賢(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助理教授、成大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南部中心執行長
前言
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進入和平發展的機遇期。兩岸到2012年8月已簽署18項協議,成果豐碩,其中又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以下簡稱ECFA)最受人矚目。因為ECFA被賦予重望,希望為台灣的經濟成長帶來新動能。尤其南部經濟相對於北部低迷,如果能藉由ECFA的簽署,帶動南台灣的產業發展,特別是提升農漁業者的生計,讓台灣的綠營支持者也能在兩岸交流中獲得利益,則對兩岸關係的增進將有積極貢獻。
“契作”被視為是有效的方法,因為它可以讓在波動價格中受損的農漁民維持穩定收入。①其中,“虱目魚”被選為第一種契作標的;這種傳聞由鄭成功賜名的台灣南部代表魚種,挾著被列入ECFA早期收穫產品清單的優勢,②在南台灣綠營指標地區的台南學甲進行契作,確實是一種創造性的嘗試。但這種契作的實際效果如何?契作標的能否擴大?契作是否還有改善空間?最重要的是,到底能否扭轉台灣南部反對兩岸交流的聲音?這些都將是本文希望探討分析的議題。
理性抉擇的觀點
依據WilliamRiker等人的理性抉擇理論(RationalChoiceTheory),3假定人類有下述的共通點:
(一)目標行為與目標導向的能力。
(二)偏好或效用的層級式排序概念。
(三)在不同行動中,計算機會成本,排序結果效用,然後採取效用極大化的行動。
換言之,人類是理性的,這種理性不涉及價值判斷,只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因此會採取一個最能夠成就目標的行動,而這個行動是成本最小、效用最大。
將上述概念應用到台南學甲的虱目魚契作,養殖戶當然希望能繼續進行契作,維持穩定的價格與收益,甚至提高每台斤新台幣45元的虱目魚收購價格,因應全球飼料價格與台灣電價上漲等成本增加。
如果經濟上的利益持續增加,當其轉化到政治上的行為時,選舉投票當然還是目標導向,而且會考量付出成本走到投票所投下這一票,必須對自己的效用最大,因此支持兩岸交流,維持既得利益將是最佳選擇。
若是虱目魚契作戶從現行100戶甚至120餘戶,繼續擴大戶數,進而從台南市學甲區拓展到周圍的北門區、將軍區、佳里區、七股區、安南區,乃至於延伸到雲林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則愈來愈大的經濟利益將可轉化成為日益可觀的政治支持。
假若虱目魚契作不是全魚輸出,而是經過無刺魚肚、魚背等分解包裝,甚至加工成罐頭、真空包、魚鬆魚丸、魚鱗膠原蛋白等,形成虱目魚處理的產業聚落,增加更多當地就業機會,則兩岸交流將可注入更多支持力量。
假設契作能繼續擴大標的,以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台南農業為例,從3800戶的虱目魚養殖戶,延伸到3700戶的柳橙種植戶、2480戶的哈密瓜種植戶、1400戶的香蕉種植戶……都能實施契作,則政治支持力量更可茁壯。
可是,契作從政治面考量出發,卻還是需回歸經濟面的市場供需才能持久。如果產品銷售到中國大陸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兩岸產品的快速通關等作業無法順利,甚至在台灣這邊的生產管道出現阻礙,使得市場機能無法有效發揮,則契作的曇花一現,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果,雖然虱目魚在台灣,尤其在南部新鮮烹調後成為珍饈美饌,營養成分更富含維生素A、B、E與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以及鈣、磷、鉀、鈉、鎂、鐵、鋅等營養素,但佳餚需符合消費者口味,否則終被市場淘汰。因此,開發中國大陸消費者接受的口味,加工成為容易調理與食用的包裝,適合現代上班族需求等,真正打開中國大陸市場,才是根本之道。
進而言之,除了到中國大陸的快速通關、檢疫,乃至於有專用通道、減半收費、快速執法的“綠色通道”確立之外,台灣這邊的生產管道也應通暢,不能受制於大盤商抵制、冷凍庫不足等問題,真正做到“種(種栽)、養(養殖)、加(加工)、產(生產)、供(供應)、銷(銷售)”一條龍的目標,則契作才能可長可久,為增進兩岸關係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