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從“蔣經國學校學生”的角色評價李登輝,他是叛徒;若從“司馬遼太郎同路人”的身分評價李登輝,他也注定是一個失敗者。 |
中評社台北4月30日電/聯合報今天的社論指出,明天是終止動員戡亂二十周年,李登輝系統的“群策會”今日舉行紀念活動。二十年前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的李登輝,現今卻儼然是聲稱“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的台獨旗手;這樣的歷史翻轉與弔詭,令人低迴玩味。
社論指出,動員戡亂四字,“動員”即是限制憲政民主,“戡亂”即是將對岸視為“叛亂團體”而欲將之戡平。動員戡亂時期之終止,是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及“開放赴大陸探親”的必然結論;因為,開放黨禁報禁即是廢止“動員體制”,開放兩岸交流則是不再視對岸為“叛亂團體”。以當年的情勢論,倘若沒有蔣經國開這個頭,任何人皆不易作成“終止動員戡亂”的決策;但既有了蔣經國開這個頭,當年即使不是李登輝繼任“總統”,任何人也必會順著蔣經國的安排,終止“動員戡亂”。
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看“國家大勢”及兩岸關係,可說皆在蔣經國所安排的架構之下演進。這個架構就是:“國內”民主(終止動員),兩岸和平(終止戡亂)。“國內”若不民主,就不能節制兩岸關係,維持兩岸和平;而兩岸若不和平,相互敵對仇視,台灣的民主政經體制也就動盪不安。北京的鷹派,因台灣的民主而修正其路線,改採“和平發展”;台灣的獨派,則因台灣人民欲維持兩岸和平交流,而知“台獨是自欺欺人”。因而,二十年來的“國家大勢”及兩岸關係雖經跌宕起伏,但在大方向上始終是在蔣經國所安排的架構下演進,北京及台灣的主政者皆不可能逾此。亦即:民主使兩岸皆知必須和平相待,和平則使台灣的民主更趨成熟穩健。
李登輝是啣著蔣經國給他的金湯匙就任“總統”的,在蔣經國“憲政民主/兩岸開放”的大架構下,李登輝以第一位台籍“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繼任,儼然是處於點石成金的歷史機遇之中。回顧二十年前台灣社會對李登輝的殷切支持,即可印證此言不虛。而李登輝早期建構國統會、海基會、“陸委會”,及頒布《國統綱領》與制定《兩岸關係條例》等作法,又以密使與北京中樞私會,在在皆顯示他曾欲努力實踐“蔣經國路線”。然而,應是緣於目前尚未知悉的原因,李登輝突然從自稱“蔣經國學校的學生”,搖身一變成了“司馬遼太郎的同路人”,整個歷史發展就頓然改變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