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4日電/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型已經面臨關鍵性的抉擇,就在這個時候,蔡英文說話了。她說,民進黨有傳統的兩岸立場與價值思考,但也要納進政治現實,從台灣角度看兩岸問題,並須持續與中國對話、互動。《中國時報》刊發社評稱,這是典型的蔡氏風格,什麼好聽的詞都說了,包括價值、現實、對話等等,但是就是沒有實質內容,不願表露立場。
蔡英文還說,民進黨如果要辦中國政策辯論,要經完整且精密規畫,否則可能消失很多處理事情的空間,又說兩岸政策很敏感,有些事適合辯論、有些事不適合。顯然,她對民進黨辯論兩岸路線是持保留態度。蔡英文忘了,當年許信良推動大辯論,並沒有讓民進黨的空間消失,反而普獲好評,她也根本不說清楚,哪些議題適合辯論,她自己在這些敏感問題上又是什麼立場。
蔡英文的保守、曖昧態度,只有一個真正的理由,就是她迴避表態,她想沾上彈性、務實的美名,又不能失掉獨派支持,所以始終說空話,並且在實際的、關鍵性的問題上,扮演牽制民進黨轉型前進的角色。
但是,蔡英文還是要把自己裝扮成民進黨轉型的舵手,所以她一方面迴避兩岸問題,實際上堅持獨派立場,一方面向公民運動招手、示好,希望從中累積資本。蔡英文聲稱民進黨必須轉型,黨“與公民社會的關係必須做出抉擇”,不能再“把街頭讓給了公民團體”,民進黨自己“變成眾多觀眾之一”。蔡英文還“號召組織一個改變台灣的進步聯盟”,努力想把自己打扮成公民運動的政治代理人。
回顧蔡英文的家世背景與從政道路,原本和中下階層、民主運動、社會運動可以說毫無淵源,她在擔任“內閣”官員時,所主導或關注的政策議題,和人權、社會正義也少有關連。翻開過去的紀錄,我們會發現,她在核四、國光石化等眾多議題上,立場巨變,昨是今非。但是,在野之後的蔡英文,開始從口中吐出人權、社會正義、公民運動等辭彙,更透過成立基金會與網路論壇等方式,廣納人才,伸長觸角,呼應公民運動熱潮,試圖打造身上的光環。但,這究竟是利用公民運動,還是誠意支持?這是蔡英文的脫胎換骨,還是塗脂抹粉?答案其實是很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