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7日電/“總統”大選進入緊鑼密鼓階段,藍綠陣營在固樁、拔樁展開攻防,不過,願意站出來表示陣前倒戈的戲碼,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宣傳意味大於實質成效,反而是那些未浮上檯面的策反計劃,才是影響最後選情的關鍵。
聯合晚報特稿分析,距離“總統”大選只剩下40天,各陣營開始進入肉搏戰,這幾天更是上演藍營基層民代,紛紛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表態、交心,亂了國民黨的陣腳。
事實上,這種公開的拔樁行程,是各取所需,對民進黨來說,在選前就是要塑造一種“西瓜偎大邊”的態勢,形成“樂隊花車”的傳播效果,讓各界以為蔡英文聲勢看漲,進而影響最後的投票取向。
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上路後的實際成效,對農業縣市的選票,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移轉效果,也是藍綠陣營在“總統”大選後續對ECFA交戰的焦點。
因此,曾為ECFA代言的台灣區織襪公會理事長魏平祺,才會從原先說好沒有媒體情況下,與蔡英文會晤後,卻突然變成平面報紙的頭版,並感覺自己被設計與消費。
因為若是連當初支持ECFA的人士,都願意轉向支持蔡英文時,等於是間接否定了ECFA的政績,打了馬吳一巴掌,使得蔡英文日後宣傳時,找到了切入點與著力點。
另方面,藍營基層民代願意與蔡英文會面,類似博弈理論中的雙重賽局談判策略,利用外部的壓力,來改變內部的局勢,也就是基層政治人物藉由這些操作,反過頭來向國民黨要到更多糖來吃。
但選民不一定跟著政治人物的樁腳跑,樁腳也可能是兩邊取巧、都討好;ECFA的成效,更不是幾位檯面上的人物說了算。不論政治人物如何操作,或是企圖ECFA議題上扳回一城,能否真正達到“棄藍投綠”,恐怕還是未知數。因為,這一切看在選民的眼裡,自然會做出評價。
影響選舉的最後關鍵,往往是不會浮上檯面,那些在私底下進行的策反動作或策略,恐怕要到投票日後才會揭曉;而這種殺傷力,也才是最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