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帶出“先撤飛彈才有和平協議”這個命題,等於是一種“拒絕”的謀略,一種並不是高明的謀略。 |
中評社台北10月24日電(作者 張亞中)西方有諺:“面對陽光,陰影才會在你的後方”!逃避問題,問題並不會消失,更何況兩岸和平協定是值得追求。民進黨與台聯不要再將兩岸和平協定妖魔化、國民黨不宜將“和平協定”當成是一個有目標但是擱置在那的工具。在推動兩岸和平協定時,要以兩岸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應將美國的利益做為必須考慮的先決條件。寄望馬英九與台灣人民,勇敢與負責地面對這個歷史與未來發展的課題。
一、“和平協定”的條件說與妖魔化
對於兩岸是否要、何時要展開政治對話,簽署和平協定,台灣方面近來的反應,已經把和平協定帶往妖魔化、擱置化與美國利益化的方向發展,而全然不再面對和平協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首先是做為“國安會”的智庫,亞太和平基金會趙春山董事長10月16日在一場研討會中明確地提出了台灣和大陸啟動政治性對話前,必須先做到“ECFA、MOU完成簽署”、“國內達成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的“三項準備”說。這“三項準備”其實就是啟動有關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政治對話的“三個條件”。
馬英九隨即在10月19日接受外國媒體路透社專訪時表示,和平協定的前提是北京撤飛彈,他說:“如果我們和大陸談判和平協議,我們當然希望他們先處理飛彈問題,不論是移走或拆除”。20日發表的《國防報告書》中也稱,中國若不放棄武力犯台,兩岸難以推動軍事互信機制。
做為在野的民進黨於20日立即表示,“馬英九要求中國撤飛彈是不夠的,應要求銷毀飛彈才有意義,馬並應下令所有官員在中國尚未撤除飛彈前,不得與中國談論兩岸和平協議”。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也召開記者會批判說,“和平協議其實是‘投降協議’,簽署和平協議只是手段,終極統一才是背後真正的目的。和平協議是中國大軍壓境,逼迫台灣簽署的城下之盟”。
不到一個星期之內,主導台灣內部政治勢力的政黨與代言智庫,不論立足點是否不同,都傳達了強烈與清楚的訊息,即現在不是進行兩岸政治性協商的時機。在論述的同時,已經把兩岸和平協定與軍事互信機制帶往妖魔化、擱置化與美國利益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