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鄭必堅:兩岸關係 從歷史變局說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4 14:05:17  


鄭必堅:直到今天,儘管冷戰格局早已崩潰,但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影響著台海形勢。
  中評社台北11月14日電/“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於13、14日在台北舉行,大陸學者團由前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擔任團長,入台進行政治議題的“二軌對話”。以下是鄭必堅於會議上發表的論文重要內容:

  60年前,在座各位誰也沒有聽說過兩岸關係這個詞。之所以產生兩岸關係,是由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的中國內戰導致了兩岸分隔、對立。迄今已整整一甲子。在我看來,兩岸關係由何而來的答案是一清二楚的,它是當年中國內戰的產物。但若容我再追問一句,為什麼當年中國會有那樣一場內戰呢?這就要回溯到前面提到過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歷史大變局”。 

  兩岸關係從歷史變局說起 

  回顧這一次“歷史大變局”,從封建帝制徹底消亡,到中國大陸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從抵抗列強入侵,到全民族奮起抗日,無不伴隨著戰火硝煙。我們的民族在尋找救亡圖存、振興發展的道路上,在取得歷史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付出了1949年以後台海分隔的代價。這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留下了幾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歷史遺憾。 

  從世界範圍來看,兩岸關係的由來與其後複雜深刻的發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之而起的東西方冷戰密切相關。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出兵台灣海峽直接干預中國的內政,無疑是致兩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因素。直到今天,儘管冷戰格局早已崩潰,但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影響著台海形勢。 

  60年來,兩岸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就大陸來說,這是歷經艱辛探索而開創出一條全新發展道路的6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滄桑劇變,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大陸的面貌,而且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結論就是:當代中國必須走也一定能夠走通一條和平崛起即和平發展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及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為特徵的和平發展、文明發展道路。 

  台灣的整體轉型尚未完成 

  60年來,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台灣社會面對“歷史大變局”的整體轉型尚未完成。尤其是近20年來,島內“台獨”與反“台獨”這兩種思想、力量和道路選擇的激烈衝撞,對台灣的社會意識、政治局勢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衝突對立固然不是台灣社會矛盾的全部,卻攸關台灣的命運前途。這一較量雖然至今沒有完全結束,但台灣主流民意否定“台獨”和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走向是十分清楚的,“台獨”的沒落和衰敗也是必然的。 

  6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這種轉折儘管歷經曲折坎坷,但畢竟取得重大進展,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過程中,雙方政策的不斷調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致力於和平統一,就是要力爭以和平的方式,用對話、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搞“一國兩制”,就意味著在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型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是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歸結起來,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大陸需包容面對台灣意識 

  自1895年以來的115年間,兩岸同胞真正有著密切的往來,只有不到25年。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同胞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並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的。“台獨”路線我們要堅決反對,但台灣人民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 

  兩岸長期以來不同的發展道路出現全新的交集,面臨著匯聚到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大道上來的重要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兩岸關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胡錦濤總書記去年12月31日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首次鮮明、系統地闡發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對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重大問題做出科學回答,既表明中共領導集體的“眼界決定境界”,同時也預示兩岸關係的“思路決定出路”,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闢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我衷心希望,圍繞構建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框架,兩岸同胞積極努力,迎來一個比8年長久得多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