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漢代已有人稱孔子為“素王”,意思是說孔子有王者之德,無王者之位。換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無冕之王。清代統治者封給他一個稱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讀書人的最高頭銜……
“聖化”
孔子從一介布衣被初步塑造成聖人,中間大概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歷程。
吳國大夫曾向孔門弟子子貢發問:你老師莫非是聖人嗎?為什麼如此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道:上天賦予他做聖人的資質,所以他多才多藝。這裡子貢把孔子讚美成、“天縱之將聖”,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賦“聖人”。
100多年後,孟子對孔子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古代聖人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在孟子看來,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聖化”的過程中,大史學家司馬遷推波助瀾,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說:自帝王至學者,如果要探討以六經(注:即《詩》《書》《禮》《樂》《易》《春秋》6部經典)為核心的知識學問,皆以孔子的觀點作為是非標準。援此而論,司馬遷就認定孔子是最偉大的聖人(至聖)了。
“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說是自老子開始。
孔子當年西行,向老子問禮。老子認為周禮的創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複周禮必須要估量時代潮流是否允許。老子告誡說:“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說明孔子身上有兩大不足:趾高氣揚的神態(驕氣、態色),過多的欲望與理想(多欲、淫志)。
《列子·湯問》編造了一個故事: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辯論早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哪個離我們近?雙方從形狀、溫度出發各執一詞,究竟誰對誰錯,孔子不能判斷,兩小兒笑日:“孰為汝多知也?”(意即:誰說你很聰明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有相當的難度,兩千多年後天文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後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聖人嗎?按照宋儒朱熹的說法:聖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這個事隋怎能不知呢?但是無所不知的聖人對小孩的疑問也不能回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妙的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