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智庫國際傳播能力亟待提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8:25:35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中國開始掀起一股“智庫熱”。但是,目前中國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很小,與中國國力不相適應。一般我們談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似乎只關媒體的事。作為輿論產生的重要源頭,智庫本身的傳播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將重點分析我國智庫國際傳播的現狀,探究提升我國智庫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對策。

  內容生產:缺乏引領性概念和觀點

  “文明的衝突”、“利益攸關方”、“中美G2模式”、“軟實力”、“巧實力”等引領全球話語的概念或戰略名詞,均由美國智庫首先提出或推出。美國智庫提出的概念通過國際主流媒體、國際研討會等平台廣泛傳播而成為“國際議程”,它們提出的一些核心觀點便以“國際社會的聲音”出現,乃至於成為正確輿論導向,後來回應者即使反駁、提出異議也很難撼動這些觀點已經牢牢占據的主導地位。

  中國智庫目前更多局限在對我國政策的解讀、闡釋,很少提出能夠主導國際話語的概念和戰略名詞,往往在別人的框架下跟隨討論。如在中國知網上以“軟實力”為主題檢索,截止到2014年11月,多達29560 條結果。

  特別是面對國外智庫層出不窮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涉華論調,中國智庫也只能救火式地被動應對。針對“中國威脅論”,倒是2006年新加坡著名經濟學家、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陳光炎認為中國應該提出一個“中國貢獻論”。但中國智庫學者似乎只是把“中國貢獻論”看作是外界對於中國崛起的一種不同於西方視角的看法和比較正面的評價,並沒有更多地去研究、完善、發展其內容,推動它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去抗衡,更不用說去影響國際涉華輿論了。迄今為止,“中國威脅論”及其變種仍然不絕於耳。

  傳播渠道:高質量成果難以轉化為輿論資源

  西方智庫視其社會影響力的大小為生命線,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面向國際傳播,包括在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出版專業刊物和著作、舉辦高層次國際論壇等,以影響本國和其他國家的輿論、政府決策等。

  與西方智庫相比,目前我國多數智庫僅僅滿足於將成果上報給決策部門獲得領導批示,還不太善於在國際上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