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一個屋頂是實還是虛?高中歷史課綱刨了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4 10:01:56  


  中評社香港9月23日電/台灣學者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23日在台灣旺報發表文章說,《聯合報》9月17日社論〈兩岸解藥:“連結論”好過“統一論”〉,再次為其“連結論”做呼籲。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如果兩岸對於未來終極目標不確定;第二、如果兩岸憲政認同的本質已經改變,“連結論”與“過程論”是否還能存在?第三、以何種方式進行“連結”、以何種路徑做為“過程”,才是“連結論”或“過程論”能夠得到支持的基礎? 

  一個屋頂 是實還是虛 

  文章說,依照《聯合報》的說法,如果“一個中國原則”是一個“屋頂”,兩岸可以在軟屋頂、巧屋頂或硬屋頂之下,漸進地體現“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但問題是:這個屋頂是“實”的還是“虛”的?如果兩岸的主權是相互重疊,兩岸在未來的和平協定中應該確定不分裂整個中國,那麼,這“一個中國”就是“實”的。如果“一個中國”只是個中華民族概念,未來在和平協定中應“正視現實”、以“一中各表”的原則陳述,那麼這“屋頂”就是一個“虛”的中華民族概念。當這個“屋頂”是“虛”時,“連結論”或“過程論”可能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第二個問題,“屋頂”下的“梁柱”是否材質需一致?一邊是水泥、一邊是木材,是否能夠支撐一個穩固的屋頂?同樣的,《聯合報》用“筷子理論”形容兩岸“不應完全綁在一起,也不能完全切割,有分有合,始能靈動自如”。我們也要問同樣的問題,在吃飯時,有無並用一枝竹筷、一枝鋼筷吃飯的? 

  這就是問題!如果兩岸在自我的核心屬性、憲政認同本質上都已經發生差異時,兩岸如何架起這個“屋頂”,又如何使用這雙“筷子”?如果台灣在走一條“中華民國”不是中國的道路,如果台灣主張有自己的主權時,“屋頂理論”或“筷子理論”還可以成立嗎? 

  高中歷史課綱刨了根 

  文章說,馬政府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仍然延續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對立,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是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講。在馬政府的歷史教育藍圖裡,沒有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但是已經清楚地說,“中華民國”不屬於中國史、“我國”不是中國。這樣的國民意識與史觀的教化過程,等於把“中華民國”的根給刨了。請問,當“中華民國”的本質已經改變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不再同屬一個國族認同的脈絡時,這個“屋頂”或“筷子”還可行嗎? 

  我們並不否認,在討論“目的論”時需考慮“過程論”,也不反對在討論“統一論”時需重視“連結論”。但是以上兩個問題如果不能釐清楚,如果“過程”與“連結”的方向是往“永遠維持現狀”或“台獨”,或者助長這種趨勢,我們高度懷疑北京會接受這種“過程”或“連結”的理論。

  第三個問題,“過程”與“連結”的具體內容為何?《聯合報》的“過程論”或“連結論”所提出的“屋頂理論”與“筷子理論”,最多只是一個兩岸政治定位的描繪,而沒有對“一個中國的現在進行式”的內容進行探討,即只討論到兩岸的“定位”,而沒有對“如何走”提出看法。

  文章說,針對這一點,我們提出完整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即在兩岸定位上與目標上是“一中三憲”,兩岸走向的路徑則是以“共同體”為借鏡的“兩岸統合”。我們認為,一個完整的“過程”與“連結”論,包括兩岸自我定位、共同定位與未來的共同走向,缺一不可。

  (作者張亞中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謝大寧為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黃光國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