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4月30日公布數據,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盡管世行預計,中國將很快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依然面臨艱巨的社會和經濟挑戰。
美國《波特蘭新聞先驅報》7月6日載文《為何中國的經濟挑戰對美國意義重大》,文章說,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曾以90多歲的父親與30歲的子侄們的不同看法,說明中國取得的成功與面臨的挑戰之間的矛盾。經歷過戰爭、貧困以及文化變革的莫言父親十分感激能夠生活在和平、相對繁榮的國家。今天中國的繁榮歸功於其經濟政策,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將產品出口至全球各個角落,然後將受益投資於其他國家的國債,並在國內建設基礎設施。莫言的子侄們則更具批判性,他們直指腐敗和年輕人缺乏機會等弊病。在他們眼中,社會收入不平等在加劇,環境不斷退化,醫療保險和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嚴重缺乏。
莫言承認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他認為,父親是用縱向視角,從歷史的鏡頭中觀察這個國家。而年輕人則是用橫向視角,將中國與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相對比。每一種視角都有其真實性。
中國的進步可以追溯至始自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但2007年,中國時任總理溫家寶對中國的戰略發出質疑,稱中國經濟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他指出,城市的發展是以農村為代價,沿海和內陸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過於依賴出口製造業,內需滯後,財富分配不均等。
經濟學家、中國觀察家斯蒂芬·羅奇在其新書中道出溫家寶的洞見對於中國和美國的意義。羅奇說,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依賴,兩者皆不可持續。中國必須轉向更加清潔的製造業和更富活力的服務業,增加國內消費,將更多的資源用於提升家庭收入。隨著中國再平衡,美國也必須再平衡,但要朝與中國相反的方向發展,減少過量消費,增加儲蓄,利用中國消費的增長出口產品和服務。總之,中美要向對方的模式靠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