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防衛省副主任(Deputy Director at Japan Ministry of Defense)Akira Marusaki(中評社 宋楷文攝) |
日本防衛省副主任(Deputy Director at Japan Ministry of Defense)Akira Marusaki主要介紹了當代中國常規武器中精確打擊能力的提升,他重點介紹了中國彈道導彈和反艦導彈的發展。Akira Marusaki認為:中國發展精確打擊能力主要發端於90年代。造成這一軍事發展策略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巡航導彈的精確打擊能力給中國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及警示,從而決定中國自己也要發展該技術。再者,90年代初中共領導人改變了以往單純的“世界大戰不會發生”的戰略判斷,認為“即使世界大戰不會發生,但局部戰爭可能發生”。中國要夠應對局部戰爭,就要發展軍事科技。三是96年的台海危機,面對美軍航母前來台灣海域耀武揚威中國軍隊竟然束手無策。痛定思痛,中國必須發展強大的精確打擊、反介入能力,由此催生了反艦導彈,或稱“航母殺手”。
UCSD著名的研究中國軍事發展的學者Tai Ming Cheung教授回顧了自1949年以來中國政府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取舍和平衡,並以此為背景分析了近年來中國的軍力擴張和現代化,以及對美、日在西太地區利益的影響。Cheung教授將這段歷史大致分為:著重國家安全的毛時代;著重經濟發展的鄧、江、胡時代;以及當下逐步重拾國家安全的習時代。
Cheung還列舉了習時代加強對國家安全問題的重視的種種表現,包括軍事現代化,強化對軍隊控制,習本人對軍事設施訪問次數的明顯增多,更加積極的地區軍事戰略等等。
Cheung說:如今的中國或可與五、六十年代的韓國和台灣類比,因為他們均將國家安全放在國家戰略的首要位置,均是威權主義的國家統治方式,因此通過研究那時的韓國和台灣或許幫助美、日理解現在的北京對時局的看法。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理解北京對其周邊地區的戰略意圖,對美、日如何應對與中國在西太地區未來長期的博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