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8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爭奪戰的確是一場冗長的戰役,但在近40場初選過去之後,米特•羅姆尼手握六百多張黨代表票,遠超排名第二桑托勒姆不到三百張的票數,幾乎鐵定成為共和黨最後總統提名人選。即便如此,桑托勒姆、金里奇和羅恩•保羅也沒有流露出絲毫要退縮的跡象,他們這般困獸猶鬥到底是為哪般呢?
華盛頓郵報刊登分析文章稱,桑托勒姆等人的退選其實與選民和黨代表沒有太大關係,倒是與他們自己打著哪樣的算盤直接相關。即便沒有一絲獲勝的希望,堅持戰鬥也可以成為他們索取“安慰獎”的資本,例如內閣成員的任命。此外,文章還稱,“困獸之鬥”雖反映出人類嗜賭的天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贏回尊嚴,誰希望永遠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呢?
文章指出,桑托勒姆深諳其理。美國當地時間4月3日,當羅姆尼已經贏下威斯康星州、馬里蘭州和哥倫比亞特區3場預選並再次擴大與其他候選人的優勢之後,桑托勒姆將自己與1976年的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相較:“里根幾乎輸掉了每一場初選,直到五月份才贏下一城……每個人都勸他退出。”
沒錯,里根的確輸給了傑拉德•福特(Gerald Ford),但桑托勒姆卻明顯忽視了一個不同點,那就是他認為自己依然還有翻盤的機會。
文章還從行為學角度解釋人為什麼不甘心“自我了結”。經濟行為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和阿莫斯•特斯基(Amos Tversky)發現,當個體在九成輸的戰局和一成贏的賭局之間做選擇時,人們往往會選擇更具風險的賭局,而不會甘心提前接受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