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集體合影 |
中評社福州10月28日電(記者 黃蔚)第二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日前在福州落下帷幕,兩岸專家就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政治話語異同分析、文史音美教材編撰等議題共同出謀劃策,熱鬧非凡。縱使專家政見有異、對未來願景亦有不同,同根同文的兩岸人民在文化方面的探討卻是相當熱烈和深刻。
那麼,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便出現了:對中華文化的探討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兩岸關係,尤其是政治層面上關係的發展呢?
沒錯,兩岸之間加強包括文化在內的交流是必要的,你看,連“茶葉蛋”都可以成為笑話,連鼎泰豐的“撒尿小童”都能引發風暴。
但不得不提的是,一直以來,北京和台北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各有“信心”,“信心”來源也各不相同。
對於信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北京來說,大陸只要好好發展經濟,對台灣社會及人民的吸引力便自然會提高,在大陸市場賺得缽盆滿盈的台商自然會希望兩岸關係順利發展、越緊密越好,這便是被套上“經濟促統”帽子、被台灣部分民眾狐疑甚至被拿來故意說事的北京算計。
而其實,台灣社會也信心不小。隨著兩岸分隔時間越來越長,年輕一輩在去中國化政策的影響下,對大陸的認同有限,成為眾多兩岸專家學者深深憂慮的方面。正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張羽在本次論壇上所指,台灣青年在具敏感性的政治性問題,如兩岸在國族認同、政治定位、涉外事務等領域,與大陸青年的認知差異相當大。在不挑起新衝突、拖時間讓台灣社會對大陸認同逐漸走低,從而導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同時“人心”差距卻在不斷增大,這便是被大陸學者一再強調的“和平拒統”台灣對策。
雖然兩岸共屬“中華民族”是不爭的事實,但同屬一民族卻是同一國家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這是多讓人扼腕擔心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