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獨家:卜睿哲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http://www.CRNTT.com   2014-12-28 00:24:18


卜睿哲接受中評社獨家專訪談與台海兩岸的不解之緣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12月27日電(記者 余東暉)卜睿哲(Richard Bush)至今依然記得少年時代在香港生活的情形:家裡有個中國女傭人,有一次她的兩個兒子從廣東來到香港,在他家住了一段時間。那時香港人的生活其實也很窮,但對於中國內地而言畢竟好很多,每年中國春節來臨時,許多港人在火車站排隊北上回鄉,給內地的親朋好友捎帶東西。60年代初中國大饑荒觸發了1962年內地人逃港潮,許多人被港英當局遣返內地。

  今天回憶這些少年往事,身為美國知名的兩岸問題專家,卜睿哲說:“香港成為我身份認同感的一部分。就像其他在中國生活過的人一樣,芮效儉大使是一個例子,李潔明大使是另外一個有中國背景的人,這種經歷對個人身份認同和情感是有影響的。”

  香港生活與個人身份認同

  “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最近在其辦公室接受中評社記者獨家專訪,談起他與海峽兩岸的不解之緣。香港可以說是他日後走上中國研究之路的起點。雖然在少年時代,他並沒有意識到這與他的未來有什麼關係,但香港是卜睿哲少時快樂生活的地方,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其實在兩歲多時,卜睿哲就跟著父母到亞洲傳教,他們本來是想去中國,但共產黨執政中國後,這已經不可能,於是他們轉向菲律賓,在那裡生活了5年。回到美國,在達拉斯居住5年後,他們一家人再去亞洲,本來想去緬甸,再次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在1960年落腳香港,在那裡度過了對卜睿哲人生有很大影響的中學5年。

  “我們是偶然機會才在香港住下的,但對於我而言,卻是幸運的偶然”,卜睿哲這樣對媒體說。1965年,17歲的卜睿哲回到美國,到威斯康辛州的勞倫斯大學上本科。他告訴中評社記者:剛開始時想學歐洲歷史,因為在香港上中學時,英國學校實施的是殖民化教育,不教關於中國的課程,但香港的背景和經歷對於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那時的中國對外界而言非常神秘,“文化大革命”隨即開始。出於純粹的好奇心,卜睿哲發現,亞洲和中國對於他來說,比歐洲更值得去學,於是他開始選修勞倫斯大學為數不多的跟亞洲和中國有關的課。

  那時勞倫斯大學並沒有中文課,卜睿哲的中文是後來去台灣時才學的,他的中文名字也是中文老師給起的。他說,自己在語言方面懶惰,所以現在中文說得少,但中文閱讀能力強得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