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論李登輝的“脫古改新”和“典範轉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22:56


李登輝的言論引起台灣輿論的撻伐
  中評社╱題:論李登輝的“脫古改新”和“典範轉移”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2015年7月22日李登輝在日本國會議員會館,以“台灣的典範轉移”為題,對文部科學大臣下村博文、眾議員案信夫等人發表演講,蔡英文的“小英文教基金會”立刻將這篇講稿掛在其“想想論壇”之上,海內外獨派學者也紛紛撰文呼應。

  給蔡英文下指導棋

  李登輝安排這次演講,正是綠營“反課綱運動”鬧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當時反課綱團體動員國、高中學生包圍夜宿教育部,部分學生帶梯子爬過圍牆,闖進大樓,佔領部長室;在警方驅趕逮捕時,學生不斷高喊:“退回洗腦課綱,捍衛教育尊嚴”。

  任何人都很清楚:所謂“反課綱”運動,其實是“台灣國”和“中華民國”兩種意識型態之爭。是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十三位綠營執政縣市長立刻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教育部應宣佈立即撤回爭議課綱,繼續沿用現行課綱教材,如果馬政府仍舊執迷不悟,那麼改正爭議課綱、讓教育擺脫政治的干擾,將會是下一任政府的責任,“我們誓言要扛下這個責任,絕不逃避!”

  如果我們把李登輝的這次演講放置在當前台灣的時空脈絡中來看,他刻意安排這次演講的用意,很明顯是要給蔡英文下“指導棋”,對於民進黨未來政治走向有重要的指標作用。

  在這篇演講裡,李登輝自誇:他在總統任內,使“台灣成為亞洲民主國家成功轉型的代表,這是我一生的榮耀與驕傲”,但是他認為:“第一次民主改革的成果已經遭遇瓶頸”,所以台灣有必要進行“第二次民主改革”。他說,他現年九十二歲,能為台灣做事的時間最多只剩五年。“他決定要把餘生獻給台灣”。他很清楚的表明:台灣要想建立主體性,應該推動的“第二次民主改革”,所謂“典範轉移”就是從中國式的“託古改制”到台灣式的“脫古改新”。

  中國式的“託古改制”

  什麼是中國式的“託古改制”呢?李登輝說:

  中國的五千年歷史,都是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之中,一個朝代與一個朝代的連結體,就算是新朝代,也只是上一代歷史的延長而已。歷代皇帝大多忙於鞏固權位、開疆拓土和掠奪財富,很少為政治改革而努力,這就是所謂的亞洲價值(Asia Value)。中國歷史上雖然也有幾次政治改革,可惜都失敗了。就整個帝王統治過程來看,每個朝代無疑都在玩“託古改制”的把戲。所謂的“託古改制”,其實應該說“託古‘不’改制”比較貼近事實。

  為了要批評由“亞洲價值”所支撐的“託古改制”說,李登輝引述五四時期名作家魯迅的論點。他說:

  面對這種五千年的封閉帝王政體,魯迅曾有如下看法:“這是被囚禁在幽靈圍牆中,循環演出的戲劇;亦是在古國之中,螺旋前進的無聊表演”。“中國人不只‘爭亂不為首謀’、‘禍患不為元兇’,而且還是‘幸福不為先達’。所以,所有事情都沒有辦法進行改革,沒有人願意扮演先驅者與開創者角色”,我認為魯迅的觀察相當精闢。

  “五四意識型態”

  魯迅的論點反映出五四時期盛行於中國學術界的意識型態。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羞辱的世紀”(century of humiliation)。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更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認為自己一切不如人。此後動盪不安的社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根本無法定下心來,細心吸納西方文明,反倒凝鑄出影響久遠的“五四意識型態”。

  自從嚴復將赫胥利的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翻譯成《天演論》之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思想深入人心,許多知識分子紛紛主張向歐美學習他們所想像的救國之道。1905年,清廷宣佈廢止科舉。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政治動亂,康有為認為:“自共和以來,教化衰息,紀綱掃蕩,道揆凌夷,法守敗壞,禮俗變易,蓋自羲軒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一旦而盡,人心風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極。”因此發起孔教運動,成立孔教會,呼籲將孔教定為“國教”,倡導儒教和國家官僚組織分離,按基督教模式,允許人人祭天,人人祭孔,並得到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

  “中西文化對立”論

  然而,他的主張卻引起反對帝制人士的強烈批判。陳獨秀呼應梁啟超的“儒教非教說”,公開宣稱:“吾國非宗教國,吾國人非印度、猶太人,宗教信仰心,由來薄弱”。

  袁世凱稱帝失敗,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1918)為了徹底否定清末以來的“中體西用”論,刻意提出他獨樹一幟的“中西文化對立”論:“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吾人倘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則不得不以舊有之孔教為非:倘以舊有之禮教為非,則不得不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新舊之間絕無調和兩存之餘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