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2】
文章中談及出訪行程
隨後幾天,人們發現,每到一個地方,習近平主席都會在當地媒體上發表一篇署名文章。
隨後的文章發表在法國《費加羅報》、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和比利時《晚報》上面。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四篇稿件的中文字數都差不多,在1750字左右。幾乎每一篇都是用大白話來開頭,增添親切感。
比如在比利時《晚報》上發表文章的開頭講了一個故事“我曾看到兩個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
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的文章開頭則直接說“我很高興在萬物復甦的早春時節再次來到德國”。
在大多數文章中,習近平主席都會對自己的行程進行提前的預報。
在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談到了在荷蘭海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如果足夠細心,還能夠從文章中提前窺見一些訪問的成果。在比利時媒體發表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表示自己“將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歐盟總部”。
【看點3】
“三中全會”成熱詞
在法國《費加羅報》的文章中,習近平主席稱“在3天的訪問中,我將同奧朗德總統等法國領導人充分交換意見,並將共同發表新的聯合聲明和中長期合作規劃”。有專家分析稱,這份中長期規劃是很重要的一份文件,此前中國很少與他國簽訂。
四篇文章的結構各有側重,比如荷蘭媒體上除了中荷關係,也用很大篇幅講到中國和歐洲的關係。
在《費加羅報》的文章中,文筆仿佛有了法蘭西浪漫的情懷,緊扣中法建交50周年,用大段的排比句,闡明了中法關係50年的風雨之路。文章中多次引經據典談到了中法關係,用“五十而知天命”形容中法關係50年的風風雨雨。
在德國媒體的文章中,絕大部分篇幅是在講中德合作,特別使用了很多數字來佐證,比如“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在華安家落戶,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在德國站穩腳跟”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會”這個詞在其中兩篇文章中都有體現,而且還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在習近平訪問歐洲的幾次演講中,也同樣提到了“三中全會”。歐洲問題專家稱,這是因為西方國家非常關注中國今後如何改革和發展。目前中國未來改革的藍圖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國主動宣講,是要告訴西方國家中國將往哪裡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