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土山灣與中國西洋畫搖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27 14:57:08  


土山灣畫館早期的彩繪玻璃工場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東方早報報道,倘若回顧近代中國西畫東漸的相關歷史,我們發現,從17世紀至19世紀(包括20世紀初期),在這明清時期漫長的三百多年歷史中,先後出現了三次與傳教士相關的西畫東漸的重點現象。第一次是明末萬歷年間,第二次是清中期乾隆年間,第三次是在晚清同治年間。如果說前兩次是在羅馬耶穌會派遣傳教士東來的背景下,傳教士由西畫傳播變為在朝廷供職,那麼第三次則是在鴉片戰爭的背景下,傳教士由禁教所迫轉為大規模“卷土重來”,進行師徒形式的西學傳授。創立於同治三年(1864年)的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美術工場圖畫間(習稱土山灣畫館),即是其中重要的事例。 

  “土山灣”位於徐家匯地區,所謂“土山灣者,浚肇家浜之時,堆泥成阜,積在灣處,因此得名。前清同治三年(1864年),削為平地,土山故地,不複可尋矣。”“土山灣有一育嬰堂,為天主教所設,其創始尚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初堂在滬南,繼而遷至距徐家匯約十餘裡之蔡家灣。太平天國時,戰氛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散,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始再遷至土山灣而定居矣。此育嬰堂實即一美術之工場也。……堂中工場有印刷、裝訂、繪畫、照相、冶金、細金、木工、水雕、泥塑、玻璃製作等。繪畫師約有四十人,所繪者均為聖潔之宗教畫,或於紙、或於布、或於石、或於玻璃,無不精美。”土山灣畫館,其實是土山灣孤兒院美術工場下屬“繪畫”部門的一種習稱。所謂“土山灣亦有可畫之所”,即是指這個“繪畫”部門。

  在土山灣孤兒院美術工場的創建之初,土山灣畫館就已經初見規模。範廷佐(1817-1856年,Joannes Ferrer),字盡臣,西班牙人。範廷佐擅長雕塑,包括立雕、浮雕作品。“範修士在徐家匯大堂廣場的西南角上有一間工作室,在此他傳授技藝,同時自己也進行藝術創作。……在學校裡,廷佐教素描和雕塑課程,另一位神父Nicolas Massa(1815-1876年),中文名字叫馬義穀,字仲甫,教授油畫,因而我們也可以把馬神父看作這所學校的創辦者之一。”從1857年開始,在範廷佐去世之後,馬義穀成為徐家匯雕塑、繪畫工作室的主持人。在土山灣畫館成立之時,範廷佐和馬義穀雖然都已經先後故世,但是他們無疑為此事業起到了奠基者的重要作用。

  有關的歷史記載表明,土山灣畫館的繪畫作品,主體上是一種宗教產品。其主要是供應宗教事業的發展需求的。在土山灣畫館創辦前的19世紀60年代前期,“隨著各地天主堂的建立,聖像需要數量日益增多,工作室複制聖像作品供不應求”。在其成立後的19世紀60年代後期之後,“絕大部分藝術家仍然主要製作油畫和水彩畫,因此繪畫工場的製品遠遠不能滿足各教區的需要。”僅就江南教區中心的上海而言,當時該地區的天主教活動頻繁,相應所設立的天主教堂眾多。美術工場相應製作教堂急需宗教用品,比如祭台、聖像畫、雕刻、神父彌撒用的“聖爵”和“聖盤”等。雖然教會旨在為宗教宣傳服務,但客觀上促成了土山灣美術工場能夠集中而系統地傳授西洋美術和工藝技術,培養專門人才。這個工場後來“人才濟濟”,各天主堂“都有他們的作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