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的舊居街道上掛著這樣的條幅。 |
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從高密市區沿著膠河向東一路行走22公里,就可以到達莫言的舊居。沿途地勢平坦至極,初來的路人甚至心中可以期待,也許突然就有一大片躍動著的紅高粱跳入視線。
村頭街口的話題在慢慢改變,茶餘飯後的議題不再是得獎,更多人樂意聊莫言他那750萬的獎金怎麼花。我們如今看到的就是這位蜚聲中外的作家的“王國”:他故事裡的布景場景的物化,主角配角的縮影。
名字.符號
莫言這兩個字,如今是高密的一個符號。從百度的統計數據來看,12日,莫言的關注度達到巔峰。
出租車司機劉志峰說,別的媒體都走啦,你們怎麼還在?找不到莫言嗎?我帶你去。我家和他一個院兒,晚上肯定能碰著。
36歲的李向東是個地道的高密人,兒時在夏莊長大,同樣屬“東北鄉”王國。高中畢業便去外出打工的他,對於莫言的認識僅是通過媒體報道,如果說見過莫言,也是在兩年前的第一屆紅高梁文化節上。他知道莫言是個作家,得過獎。但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屬一個地方,依然是他高興和值得炫耀的。
2011年剛剛退下的平安莊(原大欄鄉)老支書方言義坐在莫言舊居後的墻根下,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嘴角一直掛著笑。
“高興,咋不高興?”在被人問及得到莫言得獎的消息高不高興時,老支書總會笑著回答。整個平安莊都有嶄新的水泥路面,在村裡還竪著一個功德碑,記錄著修路捐款的人名,“莫言”兩個字居首。
這幾條水泥路就是方言義在任時四處集資修的。方言義把這幾條路歸於自己當了多年支書,在平淡工作中幹出的幾件“大事”之一。
“那時候村裡沒有錢,都是大家集資,有三萬的有兩萬的,在外面掙了錢的,我去要點。青島王守民那邊去要了兩萬;延長福,在濰坊那邊,我去要了三萬;德州的郭振清凑了5000塊錢。當時修路花了15萬塊錢,在外面一共凑了七八萬塊錢。這三條路1500多米。從籌備到把路修成,花了兩個月,村民都挺願意,凝聚力還行。莫言等人雖然已經不在莊裡住,卻也沒推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