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北京晨報發表文章指出,批評,是公民社會的必修課,正確的批評可以推動社會進步,而無序、無邊界的批評只會導致戾氣叢集,消解共識基礎。
近日,因在《中國夢想秀》節目錄制中挖苦女足隊員,笑星周立波又惹麻煩,引來足球圈一些人士的憤怒。(據《半島晨報》昨日報道)
中國足球成績下滑,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球迷們感到鬱悶,發發牢騷,在所難免,可周立波卻將怨氣撒到無辜者頭上,實在過分。
在周立波的“批評”中,隱含了這樣的邏輯:成績不行,就理應挨罵,甚至全體從業者的人格也都不再值得尊重。按這個“批評”的理路,必然走入擴大化、極端化的誤區,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給共同的事業帶來毀滅性傷害。
這是因為,周立波混淆了兩個關係:首先,對人和對事不能混為一談,對事再不滿,也不能用道德批判替代解決方案,更不能跨越底線,進行人身攻擊;其次,應明確群己權分,批評必須止於公領域,不能踏入他人的私領域。
批評,是公民社會的必修課,正確的批評可以推動社會進步,而無序、無邊界的批評只會導致戾氣叢集,消解共識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周立波式的“批評”帶有普遍性。一方面,在我們的教育與傳統文化中,對正確的批評缺乏敏感,總覺得只要批評者主觀意願好,方法、態度就是枝節問題,應予忽略;另一方面,當實際問題總也得不到解決,相關信息又不夠開放時,批評確實可以作為一種博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