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面對和平芻議 兩岸思維模式有何差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0 01:14:53  


兩岸學者圍繞張亞中教授的文章熱烈討論,其核心卻祗有一個“和”字。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助理胡淩煒在《中國評論》月刊八月號發表專文《析兩岸學者對〈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芻議〉的分歧——對兩岸思維模式差異的思考》。作者認為:“分析兩岸學者圍繞《〈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 〉芻議》產生的爭議,研究瞭解大陸與台灣學者對於兩岸關係的思維模式及其差異,將有助於兩岸增加相互的瞭解,從根本上逐步消除分歧,並取得最終的共識。”文章內容如下:

  2008年10 月,《中國評論》月刊登載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的文章《〈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 〉芻議》(以下簡稱《芻議》),引發了大陸、台灣以及海外學者的熱烈討論,張亞中教授也連續撰文對《芻議》一文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儘管台灣島內民調顯示,在台灣像張亞中教授這樣仍強烈主張兩岸統一的民眾已不佔多數,並呈下降趨勢,主張統一的觀點已不代表島內多數民眾的訴求;但是,進一步分析《芻議》一文所運用的思考兩岸關係的模式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在經歷了本土化與民主化之後,兩岸出現了巨大的社會差異,導致台灣民眾採取了與大陸不一樣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兩岸關係。 

  因此,分析兩岸學者圍繞《〈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 〉芻議》產生的爭議,研究瞭解大陸與台灣學者對於兩岸關係的思維模式及其差異,將有助於兩岸增加相互的瞭解,從根本上逐步消除分歧,並取得最終的共識。 

    透過《芻議》觀察分析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思維模式

  近年來,台灣大學張亞中教授在兩岸關係研究方面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討論兩岸政治法律定位的《兩岸主權論》、論述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走向的《兩岸統合論》、從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角度析論兩岸關係的《全球化與兩岸統合》。這些著作共同構成張亞中教授完整的“兩岸關係思想體系”。在這個思想體系的基礎上,張亞中教授撰寫了《〈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 〉芻議》。顯示出台灣學者在思考兩岸關係發展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 

  (一)《芻議》側重從現實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 

  張亞中教授在《芻議》中強調“協定當事雙方認知到整個中國自一九四九年起處於分治狀態”,強調“兩岸同意、尊重對方在其領域內之最高權力,任何一方均不得在國際上代表對方。雙方均尊重對方之內部憲政秩序與對外事務方面之權威”。認為“由於目前還沒有完成統一,北京與台北的政府均只有在自己所管轄的領域內享有完整的管轄權,而不能及於對方” 1 。《芻議》從現實的角度強調了兩岸分治的狀態,但是,沒有從歷史的角度正視兩岸關係的起點是一九四六年開始的國共內戰。 

  回顧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在兩岸關係形成初期,台灣方面是以“內戰”的視角來審視兩岸關係的,台灣視中共為“共匪”,堅信“光復大陸”,對內拒絕“國會”全面改選以延續法統的正當性,對外則以“漢賊不兩立”的原則處理對外關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光復大陸”成為不可能任務後,台灣方面開始接受兩岸關係發展的現實,並且側重用現實的角度思考兩岸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