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一邊是中國稀土儲量僅剩可憐的2700萬噸,甚至不排除出現未來需要進口的尷尬局面;另一邊是國家減少稀土出口配額後催生的巨大走私利潤空間。儘管中國政府一次次重申管控稀土有理有據,仍無法遏制當前稀土走私的猖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多日調查發現,稀土走私業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中間有人專門採購,有人專門收貨,有人專門打通海關報關事宜。正常採購再偽裝出口,幾乎是稀土走私者逃避配額管理和相應稅負的一貫伎倆。在整個走私過程中,一些報關公司從中扮演著稀土走私的幫兇角色。
鏈條:環環相扣、各司其職
“一般的生產廠家不做這個(稀土走私),搞這個的一般是一些前期做出口的貿易企業,(他們)兩邊都熟悉,既有供貨渠道又有收貨渠道。”劉輝(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劉輝是一位來自內蒙古的稀土出口貿易商,在行業摸爬滾打已經超過5年。其實,國內稀土圈子並不大,許多常年從事稀土貿易的人都彼此熟悉。有關稀土走私中那些還未公開的“秘密”,因常有接觸,劉輝自然也瞭如指掌。
劉輝表示,不管是正常出口還是用來走私,目前在資源採購時並沒有作出區分。“你要產品我就可以想辦法幫你拿,如果沒配額,有關係也可以。”贛州某大型稀土公司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