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迄今為止,國內大多數智庫在相關部門的決策過程中基本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部門直屬的智庫參與決策的程度可能高一些,但獨立研究的程度則相對要低一些),這種“需求”嚴重不足的供求關係是制約智庫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是我國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作出具體的指導。該意見蘊含深刻的改革理念,其指導意義絕不限於狹義的“智庫建設”,而關乎決策機制的革故鼎新。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統籌推進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和企業、社會智庫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這是我國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作出這樣具體的指導。該意見蘊含深刻的改革理念,其指導意義絕不限於狹義的“智庫建設”,而關乎決策機制的革故鼎新。
智庫的存在是因為決策的需要,因而智庫的發展取決於決策部門對其研究成果的需求。美國作為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智庫1800餘家,占全球智庫總數的四分之一強,其中350家集中在華盛頓,而且主要集中在白宮、國務院和國會四周的地段。單從這一布局態勢看,美國智庫與政府決策的緊密關係就可見一斑。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間,我國智庫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現已達到426家,排名世界第二,與我國經濟規模的成長尚成正比。但就影響力而言,在全球頂級智庫中,中國智庫最好的排名是第20位。無論從排名還是數量的角度來看,這都與我國目前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迄今為止,國內大多數智庫在相關部門的決策過程中基本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部門直屬的智庫參與決策的程度可能高一些,但獨立研究的程度則相對要低一些),這種“需求”嚴重不足的供求關係是制約智庫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為什麼可有可無?一是各決策部門認為自己是相關領域的主管單位,掌握著最全面的決策信息(包括政策和數據),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智庫不可能提出更高明的主張。二是沿傳至今的決策程序基本是由主管部門就某一事項擬一份報告,送呈領導批覆。批覆同意了,決策就形成了。這樣的報告都是以陳述決策方案的利好為主,而對存在的風險和弊端或省或略,不利於領導全面了解與該項決策有關的信息,可選擇的餘地也很小。三是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給“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的不負責任決策留下了生存空間。近年來,國內不少大型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投資範圍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投資金額越來越大,但是很少有企業事前委托智庫進行課題研究,哪怕只是了解一下投資目標國的政治經濟走勢及存在的風險。事後也很少有企業願意提供具體信息數據,供智庫研究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以提高海外投資的效益和規避風險的能力。在發達國家,大企業對智庫研究成果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政府部門,而且是智庫經費的主要捐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