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近年來,全國各部門各地發展智庫的熱情空前高漲,各類智庫不斷湧現。今年1月20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至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社會智庫熱之際,中國智庫領軍人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對智庫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冷思考。
近日,薛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對智庫建設相關基本問題進行梳理,並對官方智庫、高校智庫以及民間智庫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議。
高校需與專業化智庫進行有效配合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各類智庫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請談談你對智庫,尤其是高校智庫的理解。在智庫熱背景下,高校智庫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有著怎樣的意義?存在哪些問題?
薛瀾:在全社會智庫熱之際,智庫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也被大大拓展了。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是智庫。其實,《意見》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咨詢機構。按照這個定義,雖然國內目前有很多組織和機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的影響,但並不等於這些組織或機構都是智庫,也不等於它們今後都應該辦成智庫。
同樣,籠統地把高校作為智庫來評估也是不嚴謹的。作為一種社會組織,高校的基本功能與智庫不同,主要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當然,目前許多高校內也存在著不少符合條件的智庫,但這與整個高校就是智庫有著本質的區別。高校的很多研究是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活動規律的基礎性研究。這些基礎性研究的知識貢獻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意義重大,其中包括對高校自身的智庫和其它智庫的研究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的知識服務功能為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所起到的作用或許比高校內的智庫所起到的作用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