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8日電/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對四川省成都市和綿陽市、河南省鄭州市和洛陽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寧波市的121家企業創新情況進行了調查,不少企業反映,創新中遇到“人才瓶頸”,在培養、引進、評價、激勵人才和人才流動等方面,鼓勵創新的人才政策落實還不是很到位,導致人才請不來、留不住,企業創新借不上人才的力。
人才難引
戶口、子女上學、出入境管理等難題,都是限制人才流動的“攔路虎”
■制造業企業高層次“藍領”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據城市現行規定,他們往往很難落戶
“高校去了不少,招聘會也沒少開,就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杭州力太科技是一家工業物聯網企業,市場總監吳贊說,高校裡的專業對不上企業的需求,企業要花不少時間來培養人才,甚至還要承擔自己培養的人才流失的風險。
“創新需要一個健全的人才體系,要會動腦,更要會動手。”寧波永新光學董事長毛磊說,他們企業的技師、工程師缺口在70%以上。在精密光學加工、玻璃研磨等關鍵環節,必須靠手工。一些工藝上的創新,技師發揮的作用更大,但目前國內職業教育很難解企業創新之渴。
一方面是人才難覓,另一方面是有了人才引進不易。除了要提供有競爭力的薪水,戶口、編制、檔案、子女上學、出入境管理等“後勤保障”問題,都是限制人才流動的“攔路虎”。
中西部地區的很多企業都表示,一流人才投奔一綫城市,二流人才去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成了人才“窪地”。
“我們算文創產業,在鄭州,月薪1萬元算是高的,但在北京,1萬元就是起步的薪水,高薪比比皆是。”河南華冠文化負責人梁興深有感觸:“收入低、人才引不進來,我們就只好琢磨著搬到一綫城市去,這樣一來,公司的成本將增加不少。”
洛陽瑞澤石化副總經理王志中說,“一般人才問題好解決,頂尖人才奇缺。以我們正在開發的某項技術為例,有位海歸博士有這方面的技術,可讓能耗降低30%、投資成本降低60%,對企業來講完全是顛覆性的。但以洛陽的條件,很難吸引這位博士過來,只能以合作開發的形式來推進項目。由於專家來的次數有限,項目的進展也比較緩慢。”
“落戶難”則讓地處大城市的企業覺得“有心無力”。“制造業企業高層次‘藍領’的缺口很大,但是根據城市現行的落戶條件,往往解決不了他們的戶口問題。不能安家落戶人家就不願意來。”一位東部制造業企業負責人無奈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