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距離國務院規定的“年底”大限已過三天,除青海和西藏外,各個省份的異地高考方案都已不同程度的亮相,既有“最大方”的黑龍江、湖南版方案,也有被認為最苛刻的北京過渡版方案。
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異地高考方案基本被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京滬粵三地,因外來人口較多,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異地高考均設置了較高門檻;二是除京滬粵外的其他省份,雖設置了不同的門檻,但對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而言,並非高不可攀。
隨著眾多省份異地高考問題的解決,這一影響數億流動人口的教育及社會難題,也從之前的全國鐵板一塊進化到聚焦京滬粵的攻堅階段。
艱難破冰
對42歲的杜國旺而言,看著各地陸續出台的異地高考方案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眾多家長努力兩年多的隨遷子女就地高考問題終於有了結果,憂的是他自己孩子的高考問題依然前途渺茫。
杜國旺是內蒙人,已經在北京工作十多年,在大學教過物理和計算機,還到私企做過高管。在來北京的第三年就幸運的拿到了北京工作居住證(俗稱“北京綠卡”),這讓他可以在北京享受到眾多只有戶籍居民才有的福利,但高考除外。
和眾多非本地戶籍的隨遷子女家長一樣,杜國旺也被孩子的高考問題所困擾。孩子從小學就來到了北京,在這裡學習成長十餘年,對北京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內蒙古的老家。在孩子讀高中的時候,杜國旺有兩個選擇,將孩子送回內蒙古老家,備戰高考;其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但將面臨不能在北京高考的風險。
杜國旺不希望將孩子一個人送回老家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課程,以及孩子沒有父母照顧所可能帶來的眾多不利影響,最終杜國旺將孩子留在了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