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 |
紀念5.12:四川地震重災區回訪錄 | |
http://www.CRNTT.com 2009-05-12 19:47:06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水庫地震監測與預測技術研究”及“基於空間對地觀測的地震監測技術、預測方法與應用示範”,是國家全額撥款的研究項目,它們已於今年2月下旬獲科技部批複。 “國家地震速報備份系統(自動速報系統)”已於4月27日通過了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組織的驗收。目前該系統能同時處理國內外1000多個台站的實時數據,具備了對國內大部分地區M≥3.5級(M代表“震級”,以下同)、周邊M≥5.0級、全球M≥6.0級地震的自動速報能力,該系統的建成,標誌著中國自動地震速報技術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後進入實用化階段,將大大地提高地震速報的時效性和可靠性,為開展地震應急救災、減輕地震災害贏得寶貴的時間。 “入地”計劃拉開序幕 今年4月22日是第四十個“世界地球日”,這一天,由中國科學家歷時6年構思、策劃的重大科學計劃“地殼探測工程”的培育性計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2008~2012)”正式啟動,標誌著中國“入地”計劃拉開序幕。 據這一專項的負責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研究員介紹,開展“地殼探測工程”的目的在於揭示中國大陸岩石圈結構、活動過程與動力學機制,把握地殼活動脈搏,開辟深層找礦新空間,為國家安全了解深部物性參數,為實現能源與重要礦產資源重大突破、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供全新科學背景和基礎信息,全面提升地球科學發展。 董樹文認為,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對資源需求急速增長,地表或淺層礦產發現的機會越來越小,資源勘查走向深部成為必然。開展地殼探測工程的首要任務就是滿足正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資源的迫切需求。然而,迄今人類通過打鑽直接了解的地下深度僅有12公里,相比6378公里地球赤道半徑,科學家對地球深部的認識仍然“很膚淺”,“還不如對茫茫太空的了解”。 歐美等國早已開展了“入地”計劃。美國在1970年實施此項計劃,現已進入第二輪地殼探測。通過第一輪探測,美國製作出了美洲大陸6萬公里地殼的反射地震剖面。而中國現在通過該方法完成的剖面只有4500公里,是美國的1/15,英國的1/8,俄羅斯的1/5。 董樹文認為,深部探測水平的落後是中國地學研究水平、資源探測技術、災害預報能力落後的重要原因。在解決資源問題的同時,了解地殼深部結構,分析深部的動力過程,探明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發生的動力因素,已日益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大陸內部的地震十分活躍,汶川大地震的發生足以警醒世人。此外,活火山結束休眠期、重新活躍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據了解,本次啟動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為期5年,主要任務是為“地殼探測工程”作好關鍵技術準備,解決關鍵探測技術難點與核心技術集成;進行一些試驗、示範,形成若干深部探測實驗基地;積累數據,積聚、培養優秀人才,形成若干技術體系的研究團隊;完善“地殼探測工程”設計方案,推動國家立項。專項由國土資源部組織管理,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實施。目前,已有12位院士、120多位教授和研究員參加該專項研究。 “4月22日啟動的首批1/3課題屬於委托課題,由中科院、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承擔。其餘2/3的課題都將以公開競爭的方式確定。”董樹文介紹說。 資料表明,中國擁有全球最複雜的岩石圈結構:位於東部的岩石圈厚度只有70~100公里,是全球最薄的岩石圈,但西部卻達到200多公里;東部的地殼厚度僅有30公里,但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地殼達到70公里。“在這樣的複雜結構下,深部探測必須做試驗和示範工作”。 據介紹,“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包括大陸電磁參數標準網實驗研究、地殼全元素探測技術與實驗示範、深部探測技術實驗與集成、深部礦產資源立體探測技術及實驗研究、大陸科學鑽探選址與鑽探實驗、地應力測量與監測技術實驗研究、岩石圈三維結構與動力學數值模擬以及深部探測綜合集成與數據管理等8項內容。 董樹文認為,深部探測專項的實施,標誌著中國地球科學已經進入到深部探測時代。建立起來的有效、可行的技術組合將為“地殼探測工程”提供技術準備,推動我國深部探測和超深鑽探技術發展,縮小與國際地學發展的差距,並在關鍵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