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喀什,這個特區不一般

http://www.CRNTT.com   2010-05-24 09:31:03  


 
  2004年11月,艾提尕爾清真寺改造項目完工。原先的巴扎和就地吆喝的小商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廣場、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以及兩側租金昂貴的商業樓。

  艾爾肯租不起這樣的商鋪,只得推著車子轉移到清真寺後面的吾斯塘博依路邊走邊賣。

  推車的日子不好過。城管指責賣貨的小車堵塞道路,抓住了就會扣車、沒收電子秤或是罰款。艾爾肯又將車子推進了老城區彎彎曲曲的小巷子裡,挨家挨戶賣東西。

  搬到香妃花苑小區之後,在小巷深處做生意變得不可能。離市區太遠,車子推不過去,也沒地方停。更何況去市裡來回的路費要花去2塊錢。

  當年的老鄰居,一大批年齡相仿的生意人,如今成了新小區裡的失業者,每天大部分時間用來打牌和打桌球。妻子們的煩憂增加了。

  艾爾肯羨慕小區裡僅有的幾個小賣鋪,每天至少可以掙5元錢。

  不只是艾爾肯這樣的小商販,一些“大生意人”也光景淪替。庫木代爾瓦扎街道美食街上一家賣饢的店鋪,曾經吸納包括老板6個兒子在內的20個年輕人就業。美食街拆除後,老板失業在家,6個兒子分散在各地打零工。另一家經營雞、魚的餐廳,約110平方米的店鋪,養活了店主家族13個年輕人。拆遷之後,13個年輕人有的失業,有的打零工。

  一位維族學者研究了喀什的70多個大小巴扎。他發現烏魯木齊最大的民間巴扎——領館巷巴扎裡的喀什人正在增多,他們當中一些人曾經是喀什老城的商販,在巴扎消失之後,流浪到了烏魯木齊。在這里,他們一晚上大約能掙20~30元錢。

被強拆的“白胡子”

  艾爾肯如今很少去小區裡的清真寺做禮拜,他聲稱是因為聽不見阿訇喚禮的聲音。

  住在老城的時候,巷子盡頭就有清真寺。每天5次,阿訇會登上清真寺俯瞰周圍街區的宣禮塔,用悠揚的喚禮召喚大家做禮拜。

  這樣的喚禮聲自艾爾肯出生起從未間斷。喚禮之後,巷子裡的男人們走出家門,走進清真寺。開店的人在店門口擺上一根棍子,表示店主不在,有些店主連棍子都不用擺,丟下無人的商店,徑自走開。

  新小區的面積太大,一排排單元樓擋住了不再顯得高大的清真寺,喚禮聲從艾爾肯的世界中消失了。

  生活的窘困,令做禮拜的習慣變得鬆懈,小區裡原本應該擁擠的清真寺並不擁擠。

  此外,由於拆遷戶不願意入住,小區裡很多房子賣給了公務員和教師,按照政府的規定,他們一般不允許進清真寺做禮拜。

  艾爾肯的童年時代,整條街道“看著阿訇一張嘴”,聽他組織集體活動或是教育孩子。這樣的日子在搬到新小區後消失了:居委會管理著一切。艾爾肯抱怨,如今的阿訇,清真寺以外的事情什麼都不管。

  新小區裡的阿訇艾爾肯原來不認識,以前熟悉的阿訇,拆遷後搬到了別的地方。那個阿訇同時也是整條街道的阿克撒卡勒(Aksakal)。

  阿克撒卡勒是維吾爾族對長者的尊稱(維吾爾語“白胡子”之意)。有些社區的阿克撒卡勒原本就是阿訇。阿克撒卡勒不像阿訇一樣總是呆在清真寺裡,或是領取政府的工資,而是完全出自人心的認可。他們德高望重,熟悉社區裡的每一戶人家,充當深巷裡的民間教化者。

  奧斯曼是庫木代爾瓦扎街道被拆掉的一段美食街裡的阿克撒卡勒。奧斯曼的父親是個做饢的人,奧斯曼自己是個裁縫,他的孩子們則開店鋪或是修手機。

  奧斯曼小的時候,見到阿克撒卡勒就會雙手重叠在腰間,鞠躬致意。阿克撒卡勒教育奧斯曼:“上學了,要知道真主。不要喝酒,不要抽莫合煙。”

  50歲之後,奧斯曼自己成了阿克撒卡勒。他是整個街區公認最年長、最有道德和知識的人。整個街區結婚、起名字等各種事務,都會請奧斯曼到場。

  白胡子長者的威信影響著老城裡的每一個人。奧斯曼附近街區的一戶人家因為和外族人通婚,甚至不敢在家中舉辦婚禮,也不敢請阿訇和阿克撒卡勒。婚禮在酒店裡簡單舉辦,只叫了最密切的親友。

  奧斯曼是虔誠的穆斯林,但他也信任共產黨和政府。

  新政權成立後,共產主義信仰衝擊著喀什。滿街都是穿著老式綠軍裝,戴軍帽的人。一些曾經的伊斯蘭教徒轉而信仰共產主義。

  “文革”結束後,那些改信共產主義的前伊斯蘭教徒們有的重新皈依了伊斯蘭教,另一些則再也沒有回歸。

  80年代初,政治的遺跡仍然濃烈,但一些追求時尚的人,開始在艾提尕爾清真寺門前花1元錢租西裝、領帶和禮帽,以清真寺為背景合影留念。

  1990年代末,商鋪和高樓逼近了老街區,教化者奧斯曼感到不安:孩子們當中有人開始抽煙、喝酒。

  各個巷子口,無所事事的年輕人聚集在那里聊天、抽煙,或是在街邊的欄杆上縱跳。其中一些人選擇了犯罪,有的去內地當小偷。

  對女人的約束也變得脆弱。奧斯曼曾要求女人們按傳統方式戴頭巾,但很快遭到政府的制止。此後,奧斯曼再沒有就此發言。

  女人們的頭巾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儘管一些中老年婦女還戴著頭蓋,但能露出眼睛的阿拉伯式頭巾、只包住臉的四周的伊朗式頭巾,以及用戴口罩來代替遮面頭巾的方式,紛紛開始流行。頭巾的花樣越來越時尚,成為年輕女孩的裝飾品。

  但教化者最為脆弱的情形,還是面對政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