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陳寅恪家族:追尋百年的獨立與自由

http://www.CRNTT.com   2011-07-24 10:55:31  


 
力推維新的湖南巡撫 

   1898年,同樣是在長沙,陳寅恪與幾位兄弟留下了一張合影。他們身後的背景板是手繪的湖山,悠遠寧靜。照片上的幾個人,神色多少有些冷峻。這一年的長沙各種思潮湧動,山水之間並不平靜。對這個家族和這個國家來說,是波詭雲譎的一年。

  這一年的戊戌變法運動,全國十八行省的督撫,最有力推行的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他推行新政之舉,其子陳三立曾概括為六項:董吏治、辟利源、變士習、開民智、敕軍政、公官權。希圖有一番作為的光緒帝對陳寶箴倍加賞識,於“百日維新”中的8月5日、10日連下兩道諭旨嘉獎他。

  早在1897年,湖南學政江標改革校經書院,陳寶箴就大力扶持:“為士子群聚講習,以開拓心胸,講求實學,造成遠大之器,用意甚美。”校經書院創辦的《湘學報》,為湖南首創的新報,為湖南維新搖旗呐喊,以大量篇幅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新知。

  陳寶箴十分推崇《湘學報》,贊譽其“指事類情,洵足開拓心胸,為學者明理達用之助”,“為湘中承學有德之言,於本省人士啟發尤為親切”。他通令全省各州縣訂閱,“分送書院肄業及城鄉向學士子一並批閱;勸告紳商自行購買”。此外他還撥款購買梁啟超等人創辦的以“變法圖存”為宗旨的《時務報》,分發各府廳、州縣書院。

  在他倡導下,湖南成立了南學會以行民權、立議會、促地方自治為宗旨的政治團體。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一,南學會創辦時,會長皮錫瑞首先講“立學會講學宗旨”;黃遵憲講“政體公私人必自任其事”;喬樹楠講“公利私利之見”,譚嗣同講“中國情形危急”;陳寶箴講“為學必先立志”。

  隨著湖南新政進入深水區,尤其是梁啟超等人的到來,新政發生改變,從單一的洋務實業朝關涉民族、民權等方向轉化。時務學堂培養了一批新學子,蔡鍔便是其中代表。外人則將湖南稱為中國最富朝氣的省份,甚至比作日本維新時期的薩摩和長州。

  湖南新政迅猛展開之時,京城裡帝後兩黨的爭鬥也已水火不容。光緒帝命各省督撫網羅“通達時務、勤政愛民之員”隨時推薦進京。陳寶箴舉薦了17名維新人才,其中譚嗣同、楊銳、劉光第三人被光緒帝委以重任。

  陳寶箴父子施行的是一條不傷國體、穩健漸變的改革之路。“其實,陳寶箴父子在當時的改革中是很孤立的,守舊派認為他們亂來,激進派認為他們步子太小,各方矛盾聚集在他們身上。湖南開始辦礦務總局,譚嗣同跟陳氏父子的觀點就不一樣,到底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還是商辦?民族工業的滋生、蔓延和發展,問題非常複雜。陳家父子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理想化,而是非常務實,有時還要顧及人情世故。他們感受到的痛苦和難堪很真實。”張求會說。

  1898年八月初六,光緒被囚,慈禧垂簾聽政,除了京師大學堂,所有新政俱被廢止。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殺,陳寶箴父子因“濫保匪人”,被“革職永不叙用”。

  九月十七日,陳寶箴將巡撫印信移交給了新任巡撫俞廉三。陳氏父子的政治抱負就此終結。

 “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陳三立光緒二十一年春所作的兩句詩,不幸成讖。

  1899年,9歲的陳寅恪再次面對鏡頭已無驚惶之色,這幾年他已習慣了照相。這是陳寶箴與孫子及重孫的合影。陳方恪、陳寅恪、陳覃恪、陳封可、陳衡恪、陳隆恪都在鏡頭裡,坐在最中間的陳寶箴神色平靜而落寞。拍攝地點已移至江西南昌。

  一年後,陳寶箴突然去世。他的死至今成謎,一說是病死,一說是慈禧賜死。他去世時,至親子孫都不在身邊,兒子陳三立日夜兼程,從南京趕到南昌奔喪。

  陳三立是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時最為得力的助手。“三立”之名典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的古訓。他是名副其實的實踐者。

  鹹豐三年(1853)九月二十一日,陳三立出生於江西修水竹塅。年少時,他與弟弟陳三畏就讀於陳寶箴創辦的四覺草堂,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打下良好的詩文基礎。

  陳三立的書法,深受鄉賢黃庭堅影響,質樸古拙。然而,彼時殿試流行館閣體,他的書法風格並不合潮流。他回鄉苦練了三年書法之後,才於光緒十五年(1889)成為進士。

  中進士後,陳三立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其時他父親陳寶箴正在武昌任湖北布政使,襄助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行洋務實業。張之洞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構想。受此吸引,陳三立離開吏部衙門,來到湖北任事。

  陳寶箴任湖南巡撫時,新政急需人才,求賢若渴。為此陳三立多方結交有識之士,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皮錫瑞、熊希齡等一時齊聚湖南。陳府名士薈萃嘉賓雲集,陳三立則成為名士中的名士。賓主時常聚集在他的書房中,“相與剖析世界形勢,抨擊腐朽吏治,貢獻新猷,切磋詩文,樂則嘯歌,憤則痛哭,聲聞裡巷,時人稱之為:義寧陳氏開名士行”。

  陳家父子的改革思路有一脈相承之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