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實際上,《新青年》雜誌發表的文章,涉及很多的思想流派和社會問題,根本無法一概而論。比如討論過孔教和家族制度,討論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討論過白話文、世界語,討論過婦女問題、青年問題、人口問題、工人問題,討論過俄羅斯、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等等眾多話題。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的時候,事先並沒有一個總體設計,也沒有料想到四五年後將引發一場全國性的“新文化運動”。所以《新青年》雜誌的很多話題,並非預先設計好的。《新青年》雜誌中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很有意義,但在當時卻並沒有產生多大反響;相反,有些在今天看來已經沒有多大“現實”意義的主張,在當時卻產生了重大影響。

  那麼,《新青年》雜誌的哪些思想主張,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反響呢。考察思想主張的反響,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擁護這種思想主張的人很多;另一方面是這種思想主張最為反對派所攻擊。

  當時守舊派對《新青年》的攻擊,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白話文運動;一是反對孔教。

  當時中國新聞媒體對《新青年》雜誌的關注,也集中在這兩個方面。《新青年》提出的其他思想主張,很少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當然,五四運動以後,《新青年》雜誌轉向提倡社會主義,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後來歷史學家和政治家們所講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時期人們眼中的新文化運動,有相當大的差距。後來歷史學家和政治家們所建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形象,幾乎只剩下“民主”與“科學”,白話文運動和反對孔教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總之,《新青年》並非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新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聲勢浩然。《新青年》從一個“普通刊物”發展成為“時代號角”,“新文化”由涓涓細流匯成洪波巨浪,都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運動”過程。過去人們較多關注“運動”的結果,而不太留意“運動”的過程。對“運動家”們的思想主張非常重視,對“運動家”們的文化傳播策略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則很少注目。“新文化”在全國各地傳播的進程既不一致,新文化人對“新文化”的內涵其實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今人所推崇、所眷顧的一些思想主張,在當時未必形成了多大反響,而當時人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卻早已淡出了後來史家的視野。對於同一個《新青年》,辦刊人的出發點,反對方的攻擊點,與局外人的觀察點各有不同;對於同一場“新文化運動”,“五四”人的當下詮釋與後來史家的言說叙事更有相當的出入。

  作者:王奇生  來源:2011年03月16日騰訊公益 題: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王奇生簡介:教授,湖南湘鄉人,1963年生,先後就讀於武漢大學(本科、碩士)、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年9月以“百人計劃”調至北大歷史系,研究領域為中華民國史,中國現代政黨史。主要研究成果專著有:《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等。

 摘自《在北大聽講座》第二十輯,新世界出版社,文池主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