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一夢250年,《紅樓夢》為何成絕響?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13:24:55  


《紅樓夢》與西方小說在很多方面難以“嫁接”,寶黛努力爭取的,恰恰是當下人們要逃避的。圖為楊愛國作品《嫁接》。
 
02 走不通的東西方藝術"嫁接"

  士大夫文化生態被摧毀1905年9月2日,清廷頒布詔令:“自丙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由此宣告科舉制在中國的終結。其實此前數年,鄉村知識精英便已大量流失。

  清末外交一塌糊塗,屢戰屢敗割地賠款,朝廷負擔不了的賠款只能分派給各省,而各省亦分派給各縣。在傳統政治框架中,各地"局面"由鄉紳主持,他們靠個人威信說服鄉民納稅,承擔國家義務,而政府也鼓勵鄉紳介入管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鄉紳會代表地方百姓抵抗官家的不合理要求。

  然而,沉重的賠款壓力讓鄉紳遭遇道德破產,且官員常常繞過他們,直接找地方“能人‘來斂稅,鄉紳們昔日的地位漸漸被豪強、劣紳替代。加之清朝開放內地後,形成許多現代城市,生活遠比農村方便,且為文化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故清末大部分鄉紳搬到城鎮中居住,很少再介入地方事務。

  於是,傳統鄉紳開始向現代知識分子轉型,這個轉型,帶來了異常深遠的影響。最起碼一點:《紅樓夢》中所反映的那種生活方式從此一去不返,今天的讀書人已很難與小說中人物的情感形成共鳴。

  莫名其妙的“營養”清末民初是《紅樓夢》傳播的高潮期,其影響力漸次突破傳統士大夫的小圈子,向普通市民階層蔓延。越來越多的作家認識到,《紅樓夢》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應從中吸取“營養”,可“營養”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

  比較主流的看法是,《紅樓夢》是“民族的”,只要把西方小說技術“嫁接”過來,就會寫出佳作。

  這裡顯然忽略了幾個前提:

  首先,什麼是“民族性”?一本小說受歡迎,就表示它具有“民族性”了嗎?這個“民族性”是一直都有,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如果一本外國小說被中國讀者廣泛認可,那麼它也因此具有了中國的“民族性”?如果一本中國小說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難道說它就喪失了“民族性”?

  其次,東西方小說能否“嫁接”在一起?“嫁接”本是從農業技術中借用來的比喻性說法,在小說領域中能否成立?東西方小說有不同的傳統,而彼此不能“嫁接”的地方可能恰好是雙方的精華所在,這該怎麼辦呢?

  然而,當時大多數人並不這樣看問題,他們急於整合,急於建立一個統一的、整體的解釋框架,以撫平他們內在的緊張:傳統消逝了,心理失去了安全感,所以急需拼凑出一個能承載價值的根據地。

  但遺憾的是,這種拼凑最終往往以失敗告終。

  與進化論唱了反調為什麼那麼多優秀的思想者、作家會集體走上失敗的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