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二、中國特色政治的認識 

  當代社會科學學術知識中國化的問題,在台灣最早始於七十年代如楊國樞、文崇一、韋政通、胡佛等教授,他們在1982出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後來像黃光國、朱雲漢、石之瑜等教授則進一步繼續致力於社會科學的本土化、中國化,也都呈現了豐富而相當不錯的成果。但是一方面是台灣當前的客觀條件,局限了他們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由於台灣的氛圍阻礙了學術社群的發展,是以反省之後的“中國社會科學知識”的建立也更不容易。在中國大陸的社會科學界,特別是政治學領域,因為“政治”本身的敏感性,也使得其在中國化的努力方面更加曲折。例如武漢大學的申建林教授批判說:“就目前中國政治學的發展現狀來看,政治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理論體系還未建立起來,它所具有的超前於政治現實的政治導向功能也未得到有效發揮。”他認為“大量的研究滯後於現實,成為文件和政策的宣傳與事後論證。缺乏學術自主性是影響中國政治學發展的致命傷”。這些批判都有其現實意義,不過他建議“為了提升研究的學術性和學理性,在思維方式上,需要打破知識的地域界限,擱置西化與本土化的虛假爭議”則令人費解。④依其看法,政治學沒有西化和本土化之別,那麼西方的政治學就完全適用於中國?雖然也是一家之言,然而,批判和反省的層次似乎仍停在“五四時代”。所幸中國政治學起步雖晚,但外在的配合條件已經日趨成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發展十分明顯。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楊光斌教授認為“在引介、學習西方理論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特別是政治學的理論自覺已經發生,突出表現在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堪與西方對話的成就”。⑤台灣大學朱雲漢教授在觀察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時,提出必須“突破與超越”,他說“就是中國政治學要跨出借鑒與移植西方政治學的階段。其實早就應當這樣做,可能現在的條件更加成熟了。海峽兩岸的中國政治學者完全有條件另闢蹊徑,應該旗幟鮮明地跨出這一步”。⑥ 

  事實上,最有可能發展出與現今政治學平等對話的就是中國政治學。然而迄今為止,反思之作還是多於創新之作,其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政治學界受困於西方的學科分類的影響,較少作出跨學科的對話和交流,如果有也多半是社會學科之問,如政治、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然而討論中國政治、中國政治學理當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等學科跨科際的交流,才能真正發現屬於民族的需要、屬於民族的智慧、屬於民族的知識及屬於民族的實踐,以民族為園地、以民族為養分、以科學為方法去灌溉我們的民族政治,才能綻開出長久堅實的中國政治學。中國的朝廷政治具有數千年的歷史,不論是上古代的分封建國的治理設計,或是其後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地方的郡縣,以致其後省、州、道都是統一帝國的制度安排;而至領導人的培養,官吏的考選、任用、考核都積纍了極為豐富的正反經驗。借用湯瑪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1996年)的典範(paradigm)概念來看,中國傳統的政治的一切努力,主要以“行政”為典範,追求“國泰民安”的幸福之政,“長治久安”的治理之道。由是延伸出“民本之治”、“治理之方”及“長治之道”三個主要的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