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一個天才的夭折 沈元離世四十年

http://www.CRNTT.com   2010-11-07 11:20:43  


 
  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法制不健全、不嚴格,公民的民主權利沒有可靠的保障,是產生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的溫床。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其本性,要求它的上層建築具有高度的民主性。但是我們現有的政治理論、國家制度、領導方法尚未能體現這種要求。這種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進展而日益顯露,並表現為領導和被領導的矛盾。 

  為了消除“三害”,發揮全民的積極性,單有黨的整風是不夠的,必須在這基礎上大刀闊斧地進行上層建築的改革和建設。 

  大字報的作者是哲學系一年級學生葉於泩,後來他被打成“極右派”。他主張擴大民主、健全法制,在今天看來,不失為提倡改革的先鋒。 

   提倡改革的先鋒,決不止葉於泩一人。中文系三年級的王國鄉,也在大字報中說:我們當前的任務正是要為改革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而鬥爭,首先就是爭取真正的自由和民主。 

  民主,不能是空頭支票,必須有法律的保障。而如今,我國尚未頒布刑法、民法等必要的法律。人民的民主只是領導者的恩賜,這怎麼會沒有“三個主義”?

  我們要求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擴大民主,保障人權和人格獨立—— 這就是我們的鬥爭的目的。ii

  社會主義制度剛建立了一年多,有人就看出毛病來了。在北大的大字報運動中,發出改革呼籲的,不是一兩個人。毛澤東把一九五七年的形勢說成“黑雲壓城城欲摧”。這是將改革的“朝霞”錯當壓城的“黑雲”。主張改革的人們,被打成“右派”,而反對改革的人們卻是“左派”。一九五七年以後,“左”和“右”在中國完全搞顛倒了。本來,主張變革現狀,態度進取的,是“左派”;主張維護現狀,態度保守的,是“右派”。從此開始,維護現存制度的叫“左派”,推動變革現狀的叫“右派”,一直顛倒到如今。思想僵化,反對改革的如鄧力群之流,叫做“老左”;思想自由化,力圖革新的人們卻被稱之為“老右”。 

  走出“文化大革命”的瘋狂年代,不得不重提改革,已經喪失了二十多年的寶貴時光。 

  倡導改革的“總設計師”,竟是當年反右派運動的前線總指揮、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鎮壓右派的人,又繼承了右派的遺志。歷史強迫他做本來不情願做的事情,當然,做起來一定很別扭。iii

  五十年代的大字報是新鮮事。北京人都跑到北大來看大字報,校園裡非常熱鬧,有人說: “北大簡直像東安市場!”五七年的“大鳴大放”,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七六年的揭批“四人幫”。“到北大看大字報”成為北京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目,各種車輛從北大南校門一直排到白石橋,綿延幾公里,每天多達幾萬人。 

  來北大看大字報的,有我的朋友。他們總要問:“北大黨委對形勢怎麼看?”我說: “黨委沒有反對,那就是默認。”我在無錫工作的同事虞耀麟,當時在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他聽我這麼一說,回到人民大學新聞系所在地的海運倉貼出第一張大字報,結果被打成右派。毛澤東曾讚揚大字報是“群眾創造”的“一種革命形式”。但各單位貼第一張大字報的人都成了“右派”。 

  大字報鋪天蓋地,多得來不及看,有的貼出不到一天就被新的大字報蓋上了。為了便於保存,張元勛等人發起創辦一個刊物,名《廣場》(實際上是大字報選),只出了一期。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人們,大多聚集在《廣場》周圍,叫做“廣場派”。“廣場派”的活躍分子又成立了一個“百花學社”,“百花學社”的組織原則是“既無領導又無被領導”。 “廣場派”將五月十九日開始的大字報運動稱作“五一九運動”,自稱“五一九戰士”,認為“五一九運動”的性質是“新時代的民主運動”。哲學系龍英華的大字報中說:“五一九運動是現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啟蒙運動。五四啟蒙運動是解決階級鬥爭的任務,五一九啟蒙運動是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之後的新型思想運動。”“階級鬥爭基本結束”是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的提法。龍英華是共產黨員,故得知黨內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