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山、顧彬跨文化談詩經

http://www.CRNTT.com   2014-06-10 13:54:30  


 
  儒家有特點,它是周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很多文獻用現在的看,以現有文獻論,特別是出土文獻,土文獻多了,對有些問題看清楚了。比如說像“內聖外王”這個理論,過去都以為是儒家的發明,實際上不是。它只是儒家闡釋的。這個觀念,在《詩經》裡實際就有表達,如《大雅·思齊》寫周文王的母親、祖奶奶,如何有德,如何會教育自己,就說到“內聖外王”,是德行由內向外推,在《詩經》已說得很清楚。過去人們不太重視這一點,是因為《詩經》單文孤證,只是那樣一說。最近研究結果,《堯典》這個文獻,《尚書·堯典》這個文獻,非常有可能是西周中期寫出的。《堯典》一上來說堯,就是一個“內聖外王”的格局。這也是西周文獻。所以,這就是儒家與周代文化的關係。儒家闡發西周的經典,產生的自己思想。

  所以說,中國文化的根在《五經》;誰最早從《五經》那開辟它的源泉,去勾連它,把它所蘊含的精神資源與民眾生活聯繫起來,是誰?是儒家。我們現也注釋《詩經》《尚書》的工作,不過是沿著古代儒家的工作接著做而已。

  《詩經》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我們看一個文學作品,比如看周代東西,是往後看還是往前看。我的看法,第一,首先要順著根子的方向往後看,也就是追溯原始;第二,還得往前看,順著苗子的長勢往前看。《詩經》那個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先民正在脫離了文化的原始世界——插一句:越原始,世界各地的人群越是具有相同性——在走向自己民族文化世界的創新。

  《詩經》這部書,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可能與西方學者對他的態度不太一樣。對我們來說,我們對他情感深厚,因為他記錄這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之根。就說中國人,你從哪去找中國人最早的表現?像葛蘭言那樣的研究態度,《詩經》的歌唱與全世界都一樣啊!的確,人越是原始,全世界人越是都一個樣,一開始我們都不穿衣服,都茹毛飲血。但是,一進入到家國社會以後,一進入到文明的單獨創作以後,會出現民族文化的鮮明的差異。

  就《詩經》記錄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精神而言,可以簡單概括如下:一、它強調“家國之和”,二、強調“上下之和”,三、注重“男女之和”。這都顯示我們這個文化的特殊性。好婚姻,詩篇讚美。比如說像周文王,詩篇告訴人們,周文王為什麼聖賢?因為他有個好家庭背景,有好母親的教養。《論語》中,孔子高足有若說:一個人在家孝悌,在外面就不會犯上,不好犯上,也就不會作亂。這說的是什麼?好家庭產生好的社會成員。就是這個邏輯。

  說起來,中國是個單線索社會,沒有像古希臘、羅馬那樣的平民階層,專門與貴族作鬥爭。周代,是一個家族領袖率領本族群即其他追隨者一起打天下,坐天下。西周建立後,又實施封建,一個諸侯,例如魯國,從陝西帶了一兩千人,到山東建一個國,如果不處處照顧自己帶過來的這些人,不講究上下和諧,怎麼能在山東站住腳,怎麼能以一個“國”(就是城郭)為依托,統禦廣大的鄉野?只有照料好帶來的基本民眾,“國”就穩定,只有上下團結和諧,政權才能穩定。所以,上級的貴族要經常請下屬吃飯、飲酒。當然還包括賞賜。

  舉一個例子,孔夫子生兒子時候,大概23歲,正為兒子起名犯難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他一條魚。孔子靈感來了,就叫兒子孔鯉,字伯魚。中國古人講上下和諧,這就是我們精神底盤。

  另外《詩經》有大量唱給服勞役或者到前線打仗的人的篇章,例如打仗時候,要唱詩給將士,為什麼?因為他為國家做出犧牲,所以我們必須向他表示敬意,必須向他的家庭,想那些苦守在家裡期盼丈夫歸來的閨中人致敬。這就是“家國和諧”。

  《詩經》裡邊實際上如果完整一看精神線索,幾條探索,始終在彈奏著,什麼時候這幾條線折了,這個時代完了。從整體上講,它為什麼是一部民族經典,難道就是因為它是記錄了原始民歌嗎?我們現代不少學者,喜歡用愛情觀點去解釋它,喜歡把《詩經》貶得很低,說就是一個什麼歌謠集子。沒那麼簡單!從江漢平原到燕山山脈,東到大海,西到陝甘,在這樣一個廣大地域上,把眾多人群統一起來,建立一個偉大的王國,那時候的政治智慧,絕對不是簡單的。此處可以觸類旁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