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44座資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
標準不一 像萬山這樣“礦竭城衰”的城鎮究竟有多少?占資源型城市多大的比例?什麼樣的城市算資源型城市?資源枯竭後城市該如何發展?這些問題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據我們的調查統計,應該是178個資源型城市。”沈鐳對本刊說,“發改委在我們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壓縮成118座城市。” 2002年,國家發改委《資源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課題組確定了全國共118座資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屬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國城市總數的18%,涉及總人口1.54億。 課題組稱,我國20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2/3已進入“老年期”,440座礦山即將閉坑,390座礦城中有50座城市資源衰竭,300萬下崗職工、1000萬職工家屬的生活受到影響。 而中國礦業聯合會的胡魁,得出的數據是全國有426座礦業城鎮。 “到目前為止,資源型城市的界定並沒有公認統一的標準。”沈鐳表示,對資源型城市概念界定的不同,對資源枯竭衡量的不同,導致了數據的不一致。 他表示,資源型城市的叫法,是由礦業城市演變而來。他借鑒美國城市地理學家哈裡斯的觀點,界定“礦業城市”:一是礦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10%,二是礦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15%。 所謂“枯竭”,一般是指主體資源生產能力下降(產能型枯竭),或者主體資源產品價值下降(經濟型枯竭),或者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功能缺失(環境型枯竭)。用數字表示,主體資源的累計采出量占可采儲量的3/4,更形象地說,如果一個城市資源的壽命為100歲,那麼枯竭城市的“年齡”是50~70歲。 按照以上指標,沈鐳認為178個資源型城市中有20多個城市資源開始枯竭,其中礦業城市18個,森工等其他類型城市七八個。 胡魁的標準則是:地級行政區礦業產值大於l億元,縣級和鎮級礦業產值大於4500萬元;礦業產值占GDP大於5%;礦業從業人員大於6000人等等,最後得出中國有礦業城鎮426座。 統計標準和數字的爭議,並不影響學術界在資源城市轉型上達成共識:所有資源型城市要想改變“礦竭城衰”的軌跡,必須及早轉型。 轉型越早越好 目前,我國的礦產資源正處於高消耗期,這無疑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帶來需求壓力。 “改革開放前,我國每年的礦產開采總量為二三億噸,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50億噸。”沈鐳說,資源開發速度越來越快,強度越來越大,是很明顯的。 “資源消耗同經濟發展的關係,呈現倒U字型態勢,工業發展初期,資源消耗量和需求量增大,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資源消耗量到達頂點,後工業化時代,資源消耗逐漸下降。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階段,資源消耗居於高位,有學者認為,這個U字型拐點的標準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 “我國正處於需要大量資源的高速發展期,未來20年,這種趨勢將減緩。”沈鐳分析說。 資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加重了高消耗。“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8,德國的1/6,發達國家將生產轉移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資源消耗自然低不下來。” 資源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轉型越早越好。一些城市已在嘗試: 一種轉型是,保持原有資源型產業的同時,發展接續產業,到外圍找礦,深部找礦,沈鐳稱之為“蝌蚪模式”。像甘肅白銀向更深地層找銅,甘肅玉門等到中亞地區找石油,銅陵把單純采銅的產業鏈做大做長,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 第二種轉型是,退出傳統的資源性產業,進入以生態、信息、電子、服務等產業為主的第一、第三產業,如河南焦作發展旅遊業,大慶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還有一種是棄城式發展。青海盛產石棉的芒崖鎮,在資源枯竭之後整體搬遷到了敦煌。 專家提醒,靠“木頭財政”、“煤炭財政”等單一資源發展的模式已經被淘汰,在依托自然資源發展的同時,人才、科技、品牌等社會資源也要加以利用。 “資源型城市的數目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胡魁強調,“隨著新的礦產資源探明發現,或者實現了異地找礦、延長產業鏈等等轉型後,資源枯竭型城市隨時可以成為新資源城市。”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