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44座資源枯竭城市的生死劫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3 08:10:35 |
2008年3月,大冶市資源城市轉型辦成立,人員“高配”,以顯轉型決心。轉型辦一共有5個小組——經濟轉型、生態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和機制轉型。 此舉,吸引了雲南個舊等資源枯竭城市前來取經。 在成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後,大冶每年得到了2800萬元的財政支持。 對此,傅繼成並不特別倚重,“國家支持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主導因素還是自力更生,財政轉移支付對地方還是杯水車薪。” “大冶轉型辦的工作,第一是爭取傾斜政策,第二個是爭取國家的重大項目。”張勁英說。 在傅繼成看來,資源枯竭城市更期待中央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實施細則》盡快出台,他建議補償的範圍可以包括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就業和社會勞動的保障;對於一些已經得利但又撤走的污染企業,應該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地方進行補償;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在具體實施中則需要中央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稅收、信貸等政策的傾斜。 破除“戀礦情結” 傅繼成告訴本刊:“轉型是個長陣痛期,大冶必須破除戀礦情結,發展新產業,主動求變。” 他說,長期以來,大冶存在“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無序搶占”與分割礦山等較為嚴重的現象。尤其是鄉鎮以下的小選廠,盲目建設,過多過濫,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而大中型礦山的選礦廠卻“吃不飽”。 據大冶經濟局朱容情介紹,大冶民間儲蓄資金達100億,居湖北全省之首,而這些錢袋子大多攥在“礦老板”手裡。 “大冶面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洗牌,我們對上千家五小企業‘動真格’,斷電源、拔杆子、拆機子、毀池子、拆房子、平場子。”傅繼成說。 宣布轉型後,大冶不再收留外來礦山企業,不再新吸納礦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大冶民間在議論,這是傅市長逼礦老板搞轉型。 一批礦老板因此將資金投到“製造業”及“第三產業”上,大冶的地方經濟沒有降低,反而被拉動起來。 招商成為轉型的另一個戰場。在靈成工業園的沿途,本刊記者看到這樣一則標語:“能幫助我們吸引外資的是恩人,能幫助我們的客商是親人,能打開招商引資局面的是能人,影響環境的是罪人。” 4月13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誰能邀請世界500強企業董事長、總裁或總經理到大冶市考察,每人次由當地財政獎勵1.2萬元;成功引進項目,最高可以獎勵50萬元。 世界500強企業富士康配套產業園、中國500強企業南京雨潤集團,已先後落戶大冶。 大冶正在組織第二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目的是讓政府破除“戀稅情結”,讓企業摒棄“戀礦情結”。傅繼成認為:“哪怕GDP減緩,也不能放棄轉型再走老路!”■ “金城”靈寶:區外開發 靈寶市已在新疆、青海、江西、河南、內蒙古、甘肅等地及吉爾吉斯斯坦建立探采基地,建設開發項目60餘個,區外黃金產量2008年達到40萬兩,相當於“再造一個靈寶金城”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金明大 | 河南靈寶報道 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的靈寶市,是全國第二大產金城市,黃金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5%,曾被授稱“中國金城”。 “金城”如今也進入了資源枯竭城市的行列。 7年前,靈寶市提出“區內整合、區外開發”的黃金產業發展戰略,從那時起,眾多黃金企業紛紛移師外地,通過新辦、收購、租賃、控股和參股等形式,進行區外資源開發。 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湖北、江西等地甚至吉爾吉斯斯坦,都有靈寶人建立的探采基地,建設開發項目60餘個,“凡有黃金處,皆有靈寶人。” 金礦平均可開采年限4.6年 漫步靈寶,與黃金有關的印跡隨處可見。路叫金城大道,樓稱黃金大廈,就連靈寶市地礦局門口的兩塊景觀石也金光閃閃,那是產自靈寶當地的黃金礦石。 “靈寶黃金在歷史上比較出名,”靈寶市委宣傳部部長呂根友向《望東方周刊》介紹,“早在唐朝的時候就有金礦開采。”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開始在小秦嶺開展大規模地質探礦,相繼建起了秦嶺、文峪兩大中央直屬金礦,由此開啟靈寶黃金生產。 呂根友介紹,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靈寶的黃金開采達到高峰。那時候,個人、集體、國家一塊兒上,“一夜暴富、一夜破產的故事很多。” 靈寶黃金產業,向國家交售黃金740多萬兩,實現利稅140多億元,而靈寶當地,“財政收入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遞增”。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實力大增的靈寶撤縣設市。 然而,40年的高強度開發之後,各礦區的淺表層資源逐步枯竭,靈寶陷入黃金資源危機。來自靈寶市發改委的報告顯示,靈寶“全市金礦平均可開采年限僅為4.6年”。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