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四大國學導師是怎樣讀書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2-04-07 07:08:05 |
“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1969)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之一,江西義寧人。曾先後赴日、德、瑞士、法國、美國等國留學,具備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十多種語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在國學研究院開的普通演講有:《西人之東方學》、《目錄學》和《梵文—金剛經》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有年歷學、古代碑志與外族有關係者之研究等。 陳寅恪雖留洋多年,手頭並無任何一所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任教國學研究院,卻以“教授中的教授”著稱。學者馮友蘭,當時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金岳霖說:“寅恪先生的學問我不懂。看來確實淵博得很”。上個世紀50年代,學生汪篯奉命勸駕北上,請陳寅恪就任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表示當允許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且不學習政治;請毛公(澤東)或劉公(少奇)開一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實際上也還是為了求得一個能“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環境。明知“平生所學供埋骨,晚歲為詩欠砍頭”,雖盲目臏足,晚年陳寅恪仍著述不輟,單是一部“頌紅妝”著作《柳如是別傳》,就耗去了他十年工夫。坐落於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唐筼夫婦墓,右側的扁形石上刻著畫家黃永玉題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蓋棺論定,寫照一生。 “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是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既當過“全美語言學會”的會長,又被人稱作“中國語言學之父”,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物理博士,卻改行當了語言學家。趙元任能說三十多種方言,外文不錯。他自己說:“在應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沒有問題。至於一般用法,則日本、古希臘、拉丁、俄羅斯等文字都不成問題。”在研究院趙元任開的普通演講有:《方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等;指導專題研究的範圍是: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韵學、普通語言學等。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王力是其第一大弟子。上個世紀50年代,有人建議把古代文獻“譯”成拼音。趙元任在1957年8月編了個故事《施氏食獅史》登在報紙上:“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舉重若輕,不戰而勝。這和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語文考試,陳寅恪出上聯“孫行者”,要學生對下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賡續傳統 期待再現輝煌 清華研究院雖然僅存在短短四年,卻開創出一股研究國學的新風氣。研究院四屆共畢業74人,其中50多人成為我國20世紀人文學術的中堅力量。且導師言傳身教,弟子奉行不渝,精神一脈相承。如劉節“文革”中以代替陳寅恪挨批鬥為榮、蔣天樞暮年嘔心瀝血整理陳寅恪文集,草蛇灰線,伏筆早存於清華園中矣。 80年後,2009年11月1日,清華大學第二次成立國學研究院。新的國學研究院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研究為主。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傳統,以編纂刊物、叢書,舉辦講座為形式。儘管“四大導師”已不能重現,學術神話無法複制,但人們希望清華國學研究院能夠賡續傳統,再現輝煌,仍在情理之中。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