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鄭劍:兩岸認同與互信 仍遠遠不夠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1 00:25:12 |
二是各政黨要有宏觀視野。政黨是為謀求特定政治利益,通常是政權,而建立的政治組織。有前途、負責任的政黨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這些政治目的和意識形態有廣泛群眾基礎、符合當時社會現狀、順應未來歷史發展。18世紀蘇格蘭哲學家托.裡德講過:一個好的政黨比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物更有用。所謂最好的政黨應當就是有前途、負責任的政黨。在兩岸關係上,兩岸的政黨都要秉持民族的立場、歷史的使命、大開大合的戰略氣魄,推動和平發展,戮力民族復興,促進兩岸人民共圓“中國夢”。僅僅局限於一黨利益、被過時的意識形態所束縛,必然做出有悖於民族、失信於對方的判斷和決策。短期行為將造成長期傷害,鼠目寸光不會給黨帶來長期利益。不要忘記19世紀英國保守黨領袖迪斯累利的話:保守黨是一夥有組織的偽君子。建立兩岸認同與互信,兩岸的政黨同樣責任重大。建立黨際互信,讓對方接受其存在和發展,必須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礎。而建立這個政治基礎,需要智慧、眼光和決斷。 三是教育界要有歷史縱深。其中的核心是在歷史和社會問題上向下一代教甚麼。對兩岸關係而言,老一代靠厚實的經歷積澱認識對方,新一代則首先靠教科書定位對方,而雙方相互間的認知與判斷,往往直接影響著其處理與對方的關係、與對方打交道的方式,最終決定未來解決兩岸問題的方式。如果兩岸年輕一代歷史觀和社會觀南轅北轍、在國家民族重大問題上互為異己,未來兩岸關係的前景將不容樂觀。兩岸教育界要共同努力,消除“台獨”意識形態影響,重建共同的歷史觀。兩岸要重建對中華5000年歷史文化的共同認知和自豪感,不能以400年歷史割裂5000年歷史;重建共同的社會觀,把兩岸關係拉回一個中國框架之內,使得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中國領土主權不可分割的理念深入人心;重建共同的命運觀,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夯實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台灣同大陸一道發展,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的一致認知。這樣的認同與互信,可長可久。 四是媒體要有社會責任。任何社會意識的形成,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府、學校、媒體的影響更大。媒體是影響公眾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的社會機構。在信息社會,媒體在形成社會輿論上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媒體應該運用自身的影響力,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歷史向前發展。而在多黨競爭的商品社會里,在所謂“新聞自由”的幌子下,媒體的公正性、客觀性往往讓位於黨派觀點特別是經濟利益,為了利潤,媒體經常扮演社會混亂的推波助瀾甚至始作俑者而非建設者角色。在海峽兩岸,一些媒體蓄意製造話題、刻意放大問題、炒作不利消息,傷害了兩岸認同與互信,成為兩岸關係一大亂源和公害。保持理智、秉持善意、恪盡歷史和社會責任,應當是兩岸媒體對待兩岸議題的基本態度。唯有客觀公正地報道對方情況、理性全面地反映兩岸關係、平和冷靜地評論突發事件,媒體才能扮演兩岸認同與互信增進者的角色。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