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陳寅恪家族:追尋百年的獨立與自由

http://www.CRNTT.com   2011-07-24 10:55:31  


 
  “散原之孫輩能詩者”

  陳氏後裔當中,88歲的陳小從是健在者裡最年長者,被譽為“散原之孫輩能詩者”中的第一人。

  陳三立有五子,由長及幼分別為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陳方恪、陳登恪。

  陳小從是陳隆恪之女。1929年舊曆十月,隨祖父陳三立上廬山定居4年。這4年裡,她與祖父朝夕相處,決定了此後一生的走向。

  散原老人上山時,陳小從虛齡7歲。老人經常帶著小孫女外出散步,一卷《匡廬山居詩》,穿插著小從牽衣躡履、活蹦亂跳的身影。

  “祖父來臨,給我這做小孫女的添了不少‘自找麻煩’的事。”陳小從笑著對本刊記者回憶。例如,吃飯時,要挑好菜夾到祖父的碗裡;替祖父把煙卷裝上象牙煙嘴,並替他點煙;晚上祖父上床後,要幫他脫襪子,掖好被頭,放下蚊帳,口裡唱著“公公明天見,早睡早起身體好”,然後才隨著奶媽回自己房裡去。

  祖父有遲眠的習慣,有時她等得兩眼迷糊也硬撐著不肯離去,坐在椅子上打瞌睡。祖父看著小從心裡不忍,只好提前上床,還說:“這個伢崽,何以這麼古板喲?”

  8歲時,陳小從入家塾讀書。每天下午放學時,散原老人就憑窗盼望。小從一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向祖父報到。晚餐後,就是祖孫的消閑娛樂時間。祖父有時教她唱客家童謠,有時還打謎語。

  陳小從還記得祖父出的一條謎語:“白雞子,髻顛顛,來時飽,去時空”(打一用物)。她猜著是小茶壺,便回敬祖父一個字謎:“日下人。”祖父卻沒猜著。小從說:“是個‘是’字。”祖父想了一想,連聲誇獎:“打得好!打得好!”

  那時,廬山一到夏天,游人增多,陳家的鬆門別墅賓客盈門。秋冬兩季山上就冷清了。有客人問:“老人家,山上冷不冷清?”散原老人指著小從說:“有這個伢崽在身邊,就不會冷清。”

  陳小從沒有受過正規學校的教育。然而在廬山的4年,她陪伴祖父,受到的啟蒙教育的確是非凡的。此外,她還有機會接觸上山的碩德名流,從此眼界、胸襟都不落凡俗。因此機緣,她受到的教育,仍然是一個世家子弟所接受的金石書畫、詩詞文史方面的教育。

  1951年,她經徐悲鴻介紹,入中央美院學習。只上了一年半,她便因父母老病需要照料而輟學。1956年,父親陳隆恪逝世。之後,陳小從才參加工作。她最初在上海食品公司廣告部任職。1958年與武漢大學教授彭旭麟結婚,便從上海調到武漢,在中學任美術老師,直至1980年退休。

  家學淵源對陳小從影響最大的還是詩詞一道。她回憶剛開始學詩時,寫了“細雨檐聲清客夢,虛窗燈影靜鶴眠”一聯,便興致勃勃地拿給父親看。父親看後指出“鶴”系虛假語,現代人已無養鶴者,應改為“蠶”字,並反覆告誡:“做詩要說內心話,寫真情實感,不要圖表面好看,弄虛作假。”

  陳隆恪生前曾手訂自己的詩稿,並對女兒說:“我的詩不過是寫個人一時的感慨及經歷,只以自娛,非求世知也。”父親去世後,陳小從將父親遺作一千餘首一再選錄,匯編成册,付梓印刷,取名《同照閣詩鈔》。

  如今陳小從正在籌備出版自己的詩集《吟雨軒詩稿》四卷。這是繼《陳寶箴遺詩》、《散原精舍詩》、《陳師曾遺詩》、《同照閣詩鈔》、《陳寅恪詩集》、陳方恪《鸞陂草堂詩詞》之後陳家的又一部詩集。詩集名典出祖父陳三立壯年游廬山時的一首詩作:“高磴煙如掃,荒林雨自吟。”

  在陳氏研究方面,陳小從的貢獻最大,用力最深。從1980年代起,她向陳氏家族研究者們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2004年,她又出版了《圖說義寧陳氏》一書,收錄了陳氏家族120餘幅珍貴照片,並配有數萬字的文字說明和近百首詩作,為陳氏研究提供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史料和線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