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
  台灣民心民意、意識形態與社會力量在近30年的逐漸演變過程中已發生結構性翻轉。這從基本面上決定了當前台灣各政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競爭力,進而注定了台灣的政治生態,也影響到台海局勢以及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民進黨已進入“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具有長期執政台灣的可能性,并憑藉島內民意支持,藉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勾連外部勢力,奉行敵對性的兩岸關係政策,日益嚴重地損害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當前的兩岸對抗態勢…
台方“限禁水域”的由來、性質及應對建議
  2024年2月14日,台海巡人員在金門島東部海域以“非法進入禁限水域”為由,對大陸漁船進行追趕和撞擊,并致漁船翻覆、2名漁民死亡。初步分析,本案性質為台海巡人員在執法過程存在執法不當或執法過當行為,漁民死亡事件屬意外。國台辦就此事件表明立場不承認台單方劃定的“限制、禁止水域”,要求台方查明事實真相并嚴肅處置相關責任人。本文介紹了“限禁水域”的由來以及台方劃設“限禁水域”的經過,分析了“限禁水域”的性質以及圍繞“限禁水域”的執法實踐…
賴清德執政後台灣可能的南海政策走向與風險
  2024年1月賴清德當選。民進黨當局未來的南海政策備受關注。短期內,賴清德會追隨蔡英文路線,南海政策可能“蔡規賴隨”,但長期來看,仍有待觀察。賴清德上台後,可能以“海洋思維”推動“海洋政策”,會否形成南海海疆風險挑戰,值得警惕。……
閩南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徑探索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創造的優秀地域文化。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傳承性等特點,是構建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支點。本文提出通過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續閩南文化的傳承性和創新性;持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統化和精品化,促進文化領域融合發展;搭建閩台兩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灣青少年文化認同等途徑促進和深化兩岸閩南文化交流。……
從2024選舉看台灣青年世代群體畫像
  2024年台灣選舉產生新的政治格局,台灣民衆黨成為討論焦點。本文梳理出柯文哲與民衆黨的主要支持者群體是青年世代,并從他們的成長環境、媒介接觸、兵役經歷、教育改革、人口結構、婚姻狀況、醫療保障到文化記憶共八個維度進行梳理。研究揭示,台灣青年世代成長於社會急劇轉型期,受多重因素塑造,形成複雜多變的群體特性。政治上,他們立場的不穩定可能加劇分裂,對社會凝聚力構成挑戰;在兩岸關係層面,受媒體輿論影響,他們展現出矛盾的心理狀態;心理上,雖享…
台灣2024選舉結果的啟示與應對
  台灣2024選舉已經揭曉,台灣政壇重新洗牌,國民黨未能翻盤,民進黨繼續執政,民衆黨異軍突起,中間選民群體不斷擴大,三黨鼎立態勢初步形成,政黨政治進入更加複雜的博弈競合時代,政黨之間互相制衡、利益交換、協商調和、妥協讓步將成為政治常態,“藍消綠長”“統消獨長”的政治生態沒有發生逆轉,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但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大陸應靜觀其變,尊重台灣主流民意的想法和台灣人民的選擇,區別對待台灣人民與台灣當局…
當前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分析
  當前,國際局勢風雲激蕩,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加大打“台灣牌”力度,民進黨當局持續倚美謀“獨”,阻撓、限制兩岸融合發展。面對更趨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堅守原則底綫,推出一系列反“獨”促融舉措,強力震懾謀“獨”挑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引領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在三年新冠疫情與外部環境變化影響下,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主要表現在:台灣民衆對兩岸未來“和戰”走向的看法存在明顯分歧,…
偽命題帶來的真問題:論“法理台獨”現實危害
  “台獨”分裂勢力認為,在台灣地區“法律”,尤其是“憲法”層面正式宣告“獨立”,對於“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具有尤為關鍵的構成性意義。大陸學界也多從這一角度認識“法理台獨”的現實危害。然而,從學理推導之,台灣當局始終是仰賴更高權威存在的叛亂政權或地方當局,台灣并不具備“國家資格”,台灣也不可能通過非法、無效的“單方獨立宣言”取得“國家資格”,因而“法理台獨”在目標意義上注定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偽命題”。……
中美芯片產業競爭與美國對台半導體戰略
  拜登政府從競爭、產業、安全三個維度制定了對台半導體產業戰略,意圖通過產業轉移、引台入盟、以台制華等措施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控制。隨著中美科技戰的不斷激化,美國日益將台灣作為制約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工具,導致台灣賴以自衛的“硅盾”變為了“硅矛”。同時,由於半導體科技的特殊性,該領域視角下大陸、台灣與美國之間構成的“關係三角形”發生了異化,出現了中美就芯片產業的雙邊競爭關係加強、大陸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互聯緊密、美台間構成複雜半導體產業競…
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
  台灣民主政治面臨著多重危機,如“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民主脅迫、民主被窄化為選舉的意涵扭曲、負面選舉的情緒性操弄、民主與治理的脫鈎等。台灣民主體制非但沒有促進社會治理,反而成為政治奪權工具。台灣也正從上世紀90年代“有選舉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綠色恐怖”為代表的政治威權,未來還將滑向“封閉化的專制”。民進黨將民主概念武器化,展開心理營銷和政治動員,在兩岸之間製造“民主台灣VS威權中國”的虛假叙事,對內製造“台灣共同體”意識,對外消解…
民進黨無法迴避兩岸統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024年民進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其未來政策引人關注。民進黨在制定兩岸政策或提出政策訴求時需要面對一些無法迴避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上台灣與大陸最近、歷史上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政治上國際社會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法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的主權、經濟上兩岸統一有利於實現帕累托改進、社會上大陸民意不允許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文化上中華民族向來有反對分裂國家的傳統、邏輯上和平與分裂相矛盾、政策上“一國…
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
  台灣民心民意、意識形態與社會力量在近30年的逐漸演變過程中已發生結構性翻轉。這從基本面上決定了當前台灣各政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競爭力,進而注定了台灣的政治生態,也影響到台海局勢以及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民進黨已進入“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具有長期執政台灣的可能性,并憑藉島內民意支持,藉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勾連外部勢力,奉行敵對性的兩岸關係政策,日益嚴重地損害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當前的兩岸對抗態勢…
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
  台灣政黨政治發展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尤其受到“選制規則”、社會民意、地方政治勢力等因素影響。從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看,行政大權仍由民進黨掌控,而“立法院”朝小野大,“藍白合作”對民進黨有一定的監督與制約。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中,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柯文哲”現象凸現,新政治力量湧現出年輕人關注政治和參與度增加、政治選舉文化異變、兩岸關係“邊際影響”明顯及美國因素愈加突出。面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亂象和新趨勢,兩岸統一之路更…
以涉台文物保護為抓手創新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保護文物與文化遺產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台文物是兩岸關係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價值,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意義重大。福建省高度重視涉台文物,創造性開展涉台文物的調查保護,創造性進行涉台文物立法,創造性形成涉台文物保護聯動機制,創造性推進涉台文物的活化利用,在全省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涉台文物保護,並引領了全國涉台文物的保護工作。……
台灣2024選後政治社會民意演變及影響
  2024年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民進黨賴清德獲得558萬票當選“總統”,國民黨、民進黨和民衆黨分別贏得52席、51席和8席“立委”席次。此次選舉帶來了台灣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台灣政治版圖出現“上綠下藍”態勢;民進黨黨內關係變成新潮流系“一派獨大”;國民黨的衰弱態勢進一步加速;第三勢力作為獨立力量正式崛起。這也反映了台灣社會民意的變化,議題偏好上重經濟發展而非兩岸關係;投票選擇上重政黨認同而非個人評價;民意傾向上反民進黨也不支持國…
台灣現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改革特點探析
  台灣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已有二十多年的歷程,在大學選才、高中育才、大學招考與高中課程教學改革、高中輔導等方面積纍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從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的視角,台灣致力於將高中的優秀、適性適才的學生選拔到大學進行深造和培養的改革理念。台灣與我們大陸隔海相望,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秉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台灣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其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主要源自祖國大陸。……
台灣核能利用爭議的未來走向
  台灣核能利用爭議自20世紀80年代延續至今,在選舉政治下已成為政黨博弈工具。當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變革,叠加2024年台灣“大選”、民進黨當局能源轉型失敗、國際核電延役風潮、日本“核食”入島及核廢水排放等因素影響,藍綠白等台灣勢力圍繞核能議題激烈博弈,仍未就核能利用達成共識。台灣選舉政治下,各政黨達成能源政策共識的可能性較低,能源風險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效應日益凸顯,民生議題政治化操弄已蔓延至台灣社會各領域。……
構建兩岸融合生活VR系統 助推心靈契合
  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且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國家對台工作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受心理學領域的群際接觸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啟發,提出構建兩岸融合生活VR系統的實踐路徑,對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社保、教育、就業和法律等四個方面的融合內容進行建設性思考,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心理學智慧,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大神尪”儺舞歷史演變看閩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共生
  通過追溯閩台“大神尪”儺舞的發展軌跡,從以下四個方面探究閩台“大神尪”儺舞賡續中華傳統文化的互動融合關係:先秦時期閩台“大神尪”儺文化的親緣關係;唐宋時期閩台“大神尪”儺舞的互動興起;明清時期閩台“大神尪”儺文化的繁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儺儀、民俗傳統并存”的閩台神尪儺舞文化建構,以期厘清閩台地區“大神尪”儺舞的史實脈絡,闡明中華儺文化主要經由福建移植台灣地區,兩岸長期互動,構建起“閩台儺舞文化圈”,在求同存異的張力中共創…
台灣愛國統一力量在兩岸融合與民族復興中的角色與定位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面對當前形勢,鞏固好支持好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更有益於加速實現解決台灣問題,使得台灣儘早進入中央人民政府有效治理之制度機制軌道之中;無論是“一國兩制”抑或是“一國一制”,在這一過程中都需要有充足全面的島內愛國力量作為穩定劑和粘合劑,使其順利進入軌道,并在入軌後能有序合理地加速,在這一軌道上和全國各地一同發展成長進步更深層次凝聚;同時島內愛國統一力量,也是確保台灣真正能够長治久安的壓艙石;…
   共1221條﹐第3/62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